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大陸觀察

每日電訊:文物保護也要長出“鐵齒鋼牙”

2017年01月06日 10:35:00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字號:    

  原標題:文物保護也要長出“鐵齒鋼牙”

  納入公益訴訟試點後,環保工作有了強有力的盾牌,值得文物保護工作借鑒

  在推土機面前,擁有千年曆史的漢墓灰飛煙滅,真正成了“歷史”。2016年底,河南省汝州市百餘座漢墓遭房地産開發破壞一事,引起社會關注。據新華社報道,汝州市綜合性文化廣場項目是汝州市的重點工程,位於市中心黃金地段,在有關方面的縱容下,項目變成了房地産開發,施工方將具有重大文物價值的漢墓葬夷為平地。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歷史長河,為後人留下了不計其數的文物珍寶。四羊方尊、金縷玉衣、馬踏飛燕……文物既是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物質載體,也是今人能夠與古人對話的橋梁。某種程度上説,保護好、傳承好文物,對於增強文化自信的重大意義不言而喻。

  我國是文物保護任務極其繁重的文物大國。當前,雖然已經建立起包含《文物保護法》《文物保護工程管理辦法》《文物行政處罰程式暫行規定》等一系列法律法規在內的文物保護法律體系,但需要面對的一個現實是,這些法律法規在執行中存在不少問題短板,經常處於“弱勢”地位,文物保護的形勢依然嚴峻。

  以汝州市的漢墓遭破壞為例。為了保護這些漢墓,汝州市的文物保護單位做了不少努力,但這些努力都敵不過某些行政部門甚至個別領導幹部的一句話。項目建設指揮部一位值班工作人員就説:“望嵩文化廣場是市裏的重點工程,工期要求很緊。有上面領導拍板,施工隊才敢挖墓葬坑的,文物局也左右不了,只負責把墓磚拉走。”

  原本是文物保護的重要職能部門,卻在現實中“只負責拉磚”,文物保護單位的“弱勢”可見一斑。只有文物保護的法律法規執行有力,讓文物保護工作也長出“鐵齒鋼牙”,讓各級黨委和政府切實增強對歷史文物的敬畏之心,真正樹立保護文物也是政績的科學理念,這種尷尬的情況才能避免。

  揆諸現實,環境保護工作的日益“強勢”,為文物保護工作提供了樣本。曾幾何時,環保工作也處於“弱勢地位”,環評走過場的現象屢見不鮮,一些企業污染空氣、土壤、水流後難以受到制裁。近年來,隨著中央的高度重視、新環保法的實施、環保部門的強力督查,環保工作已經開始長出“鐵齒鋼牙”,效果逐漸顯現。

  尤其納入公益訴訟試點後,環保工作有了強有力的盾牌,值得文物保護工作借鑒。2015年7月1日,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作出決定,授權最高檢在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國有資産保護、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食品藥品安全等領域,在北京等13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開展為期兩年的提起公益訴訟試點。

  雖然在試點工作推進過程中也遇到了不少問題和困難,但是公益訴訟已成為環境保護的一個有力武器。來自最高檢的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6月,試點地區檢察機關共發現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領域的公益訴訟案件線索1416件,進入訴前程式809件,提起訴訟23件,分別佔授權領域四類案件總數的72.91%、73.15%和76.67%。

  環境保護成為公益訴訟試點的主角,有效地懲處和震懾了污染行為人和資源破壞者。如2016年7月,山東德州中院對德州晶華集團振華有限公司大氣環境污染責任糾紛公益訴訟一案,依法公開作出一審宣判,判決被告振華公司賠償因超標排放污染物造成的損失2198.36萬元,用於德州市大氣環境品質修復,並在省級以上媒體向社會公開賠禮道歉。

  文物保護工作在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彰顯文明大國形象中的作用不可替代。在全面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工作方針的基礎上,深入研究文物保護納入公益訴訟的可行路徑,讓文物保護長出“鐵齒鋼牙”,才能使文物免遭毒手,保得住留得下,更多惠及人民群眾。

[責任編輯:韓靜]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