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大陸觀察

以市場化機制推動綠色轉型

2017年01月05日 16:15:43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字號:    

  近年來,“買賣空氣的生意”——碳排放權交易逐漸走進公眾視野。經歷了“兩省五市”7個碳排放權交易試點的先行試水,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正在醞釀走向全國。2017年,全國統一的碳市場即將拉開大幕。

  截止到2016年9月,全國7個試點碳市場配額現貨累計成交量已達1.2億噸二氧化碳,累計成交金額超過了32億元人民幣。全國碳市場全面開啟後,預計將成為全球最大碳市場,改變世界碳市場格局。

  市場化機制激勵節能減排

  “買賣空氣的生意”實際上買賣的是碳排放配額。政府首先限定企業的碳排放量配額,如果企業實際排放量超過配額,需要到碳市場購買配額;如果企業實際排放量小于配額,則可以將富餘的配額拿到市場變現。用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齊紹洲的話説,“碳市場的核心是通過市場化機制獎優汰劣,讓那些真正能夠節能減排的企業有利可圖,使不能節能減排的企業付出代價。”

  節能減排技術的革新是氣候治理的根本所在,而促進技術革新,正是碳市場交易的題中之義。中國人民大學生態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藍虹分析,節能減排新技術的引進需要資金設備投入,如果沒有碳市場的交易,提升減排量意味著成本增加,小企業沒有能力,大企業沒有動力,新技術很難推行。但通過碳市場形成減排的規模效應,有利於新技術的引進,從而推動更大規模、更低成本、更高品質的減排。“碳市場可以帶來減排的規模化、技術化和專業化。”

[責任編輯:韓靜]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