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大陸觀察

燕趙晚報:在長城上“留名”只能“勸阻”嗎?

2016年10月14日 13:39:53  來源:燕趙晚報
字號:    

  原標題:在長城上“留名”只能“勸阻”嗎?

  10月10日,NBA火箭隊球員鮑比布朗同隊友一道遊覽慕田峪長城時,在長城磚石上刻寫了自己的名字和球衣號碼,並將之拍照留存,上傳至微博。此舉隨即引發大規模網路質疑。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景區負責人表示,由於景區不具備處罰權,針對遊客亂刻亂畫等不文明行為,只能進行勸阻。(10月13日《新京報》)

  不少人直指鮑比布朗破壞文物且毫無負罪感。儘管其隨後刪除了涉事微博,仍然未能避免被大量網友批評譴責。雖然布朗表示,自己並非主觀故意破壞長城風貌,“我非常尊重中國的文化,這是一個無心之過,希望你們原諒我”。説得似乎很誠懇,但問題是法律不容,並非説原諒就能原諒的。

  我國《長城保護條例》規定,“禁止在長城上從事刻畫、涂污等行為。”《文物保護法》也規定,個人造成文物滅失、損毀的,應當依法承擔民事責任。《北京市長城保護管理辦法》更是明確,禁止從事刻畫、涂污、損壞等危及長城安全的活動,違者應由文物行政主管部門責令改正,並可處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的罰款。這説明,在長城上隨意“留名”,是要付出代價的。

  可令人失望的是,作為一名外國遊客,布朗在中國長城“留名”並“出名”後,目前並未有消息稱其被相關執法部門處罰,倒是出現了“只能進行勸阻”的“表示”。不錯,許可權所限,景區難以直接處罰,但面對此類違法甚至犯罪行為,就只能“勸阻”而沒有其他任何辦法了嗎?

  作為景區的管理者、守護人,面對遊客種種不文明或者違法犯罪行為,即使無權處罰,也有義務及時報案。尤其在勸阻無效的情況下,就更得採取有效措施。不然,自身失職,法律不彰不説,文物也難免遭殃。其實不止長城,時下許多文物、古跡被“留名”、被損害,屢禁不止,就在於有法不依,止于不痛不癢的“勸阻”。

  因此,要使文物古跡得到保護,遊客回歸文明,除了景區管理者要摒棄只能“勸阻”陋習,切實負起責來,相關執法部門也應採取主動,不能等到人家“留名”並“出名”後,都無動於衷。同時,相關處罰權如何合理設置,也需要正視。無論如何,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筆者建議,就從依法嚴格處罰這名大名鼎鼎的NBA球員做起,以儆效尤。如何?

[責任編輯:韓靜]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