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大陸觀察

燕趙晚報:“收買兒童獲刑”具有樣本意義

2016年10月14日 13:38:26  來源:燕趙晚報
字號:    

  原標題:“收買兒童獲刑”具有樣本意義

  夫妻倆求子心切,明知孩子是拐來的,依然大膽收買,最終不僅求子夢碎,還因此獲刑。近日,浙江省溫嶺市檢察院依法提起公訴,梁海兵、瞿花金夫婦被法院以收買被拐賣的兒童罪判刑。這是刑法修正案(九)將“買方入刑”以來,浙江首例因收買被拐賣的兒童獲刑案件。(10月13日《檢察日報》)

  長期以來,因拐賣兒童有罪、收買兒童無罪,導致買主大都逍遙法外。最典型的例子是,2011年,由公安部掛牌督辦、山東聊城警方偵破的兩起重大販嬰團夥案,涉案人員分別被判處無期至一年半不等刑期。但兩起案件中的買主非但毫發未損,被解救出來的29名嬰兒,反而因為無法找到親生父母,仍舊只能繼續寄養在買主家裏,等待未知的命運。如此語境下,浙江夫婦因收買被拐兒童獲刑,具有樣本意義。

  事實上,衡量一次打拐行動是否成功,除了拐賣兒童的罪犯被繩之以法,兒童被解救出來之外,還有更關鍵的一點,那就是被拐賣的兒童,最終能夠安全回到親人身邊。也就是説,打拐的目的,一是打擊犯罪行為,二是保護兒童的人身自由等合法權益。然而,現實情況是,一些公安部門在打拐工作中出現了“重打擊、輕保護”的偏差,認為只要將罪犯繩之以法,將被拐兒童找到,就是大功告成了。特別是,往往以“無法找到親生父母”為由,將被拐兒童推向社會,甚至送還給買主。殊不知,這讓打拐成效大大打了折扣。

  再者,拐賣兒童屬於犯罪,路人皆知。但很多收買兒童的人,認為只要買來兒童不是以倒賣為目的,就不構成犯罪,這是對法律的誤讀。事實上,我國法律有明確規定,即使收買兒童不以出賣為目的,但只要非法剝奪、限制兒童人身自由的,均屬於犯罪行為。特別是,根據2015年11 月1日實施的刑法修正案(九)的規定,收買被拐賣的婦女、兒童的行為將面臨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的懲罰。

  可見,收買被拐兒童獲刑,不應止于浙江的“首例”,更不能成為全國的“孤本”。實際上,收買被拐兒童,一律被追刑責,即“買方入刑”,是司法的一種進步。有需求才有市場,買方本身就是始作俑者,卻得不到法律制裁,反而還能得到孩子,這無疑會助長拐賣兒童之風。打拐要想走出誤區,當務之急是要制定對收買人口犯罪行為的懲處細則,堵住販賣人口的源頭。同時,要建立起“打擊與保護並重,保護優先”的打拐機制及評價體系,讓被拐賣的兒童與親人團聚,才是打拐的終極目標。

[責任編輯:韓靜]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