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大陸觀察

用戶沒感覺就不是真正的提速降費

2016年05月10日 15:32:00  來源:長沙晚報
字號:    

  5月6日,工信部通信發展司司長聞庫對參與2016“寬頻中國”調研採訪的媒體談及提速降費時表示,去年“提速降費”惠及用戶超過400億元;而對於廣大用戶對“提速降費”感知不明顯的抱怨,其表示,我國用戶規模龐大,所以平均每個用戶每個月費用下降2.6元,用戶對此基本沒有感知。(5月9日新華網)  

  嚴肅的“提速降費”議題,在消費者和運營商之間,儼然成了菜市場的討價還價。你説要降一毛,他説就降兩分,“花式套餐”吊打用戶智商,傲嬌姿態無視市場吁求。當然,工信部作為運營商的婆婆,出面緩釋公眾對提速降費的焦慮,算是分內之事,值得期待。不過,“月降2.6元”,乃至於“用戶對此基本沒有感知”——這怪胡椒面太少,還是湯太多了呢?

  任何打圓場都不能回避一個真問題:用戶“基本沒有感知”的降價,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提速降費”。

  道理其實也不複雜:一則,公眾固然要看到去年“提速降費”惠及用戶超過400億元等大數據,但也要看到,在全球經濟疲軟的當下,根據最新出爐的三大運營商2015年業績報告,其合計凈利潤達到1391.14億元,平均日賺3.81億元——粗放式比對一下,所謂“讓利優惠”,恐怕並不值得太過欣喜。二則,“惠及用戶超過400億元”,數字聽起來很感人,但須注意的是,這個“400億元”,大概是個理論上的“優惠幅度”,與真金白銀的利潤及收益,完全不是一個概念。何況,這“400億元”的測算標準與流程,也不夠透明,多少有點王婆賣瓜的色彩。

  根據工信部預估,到今年年底,我國光纖用戶佔寬頻用戶總數年內基本可以達到80%,有望成為世界第一。用戶數也好,覆蓋率也罷,這對於運營商是個賺錢的基數,但對於民眾來説,未必有多少實打實的欣喜。在“化石級”漫遊費癡纏20餘年而戀棧不走的時候,在“中國廣電”拿到戶口而被民眾冀望攪局網路價格的時候——對於成為基本生産資料與生活資源的網際網路,民眾最大的期盼,也許未必在於軟硬體的急速改良,而在於如何從生存成本與生産成本的壓力中,稍稍透口氣、稍稍減點壓。

  去年上半年,從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快高速寬頻網路建設推進網路提速降費的指導意見》,到工業和資訊化部發佈《關於實施“寬頻中國”2015專項行動的意見》,再到三大運營商相繼公佈“實施方案”——大戲連臺,輿論聲動,但曲終人散,卻雷聲大雨點小。虧本的生意當然沒人做,消費者也並非逼著電信服務重蹈“廉價藥”的命運,不過,“提速降費”也是迫在眉睫。大道理不談,這一兩年間,僅總理的吐槽,就非三兩句,“有些發展中國家的網速都比北京快!”“我們去年(2014年)一億多人次出國旅遊,結果出國漫遊的增長速度卻是下降的,因為漫遊費太貴了!”……

  牢騷太盛防腸斷,風物長宜放眼量。眼下而言,要做的無非兩件事:一是審計一下去年提速降費方案的落實情況,包括這“400億元”的胡椒面是怎麼計算出來的;二是厘清概念,告訴公眾,究竟什麼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提速降費”。套用句流行語結束此文:再不提速降費,我們真的都老了!(鄧海建)

[責任編輯:張潔]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