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信部向中國廣播電視網路有限公司(簡稱中國廣電)頒發《基礎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中國廣電成為繼電信、移動、聯通之後第四大運營商。據了解,此次中國廣電申請並獲批的是固定寬頻接入服務,暫時不提供固定及移動通話服務,業內有説法稱其拿到的是“半個牌照”。
消息一齣,立刻引發業內強烈關注。“第四大運營商”能否成為市場的一條“鯰魚”,攪動當前電信業的固有格局?從目前情況看,前景仍不明朗。其實,中國廣電已經在31個省份、50多個城市試點經營寬頻業務,用戶數約2000萬戶。根據工信部公佈的數據,全國固定寬頻用戶已達2.1億戶,廣電寬頻佔比10%左右,與其他三大運營商差距明顯。中國廣電正式獲得牌照後,若要搶佔份額並非全無可能,但在全國布網,資金需求在3000億元至5000億元,中國廣電的註冊資本只有45億元。資金的巨大缺口,追趕三大老牌運營商談何容易?
中國廣電若要成為電信業的“鯰魚”,先得防著被大魚吃掉。中國廣電成立於2014年,是國家大力推動廣播電視網、電信網和網際網路“三網融合”的産物。近些年“三網融合”的佈局加速,三大運營商相繼推出了iptv系統,繞過了廣電的電視終端,根據公佈的數據,目前用戶數在0.46億戶。網際網路公司也相繼推出電視盒子,業內估計用戶數0.44億戶。兩者之和尚不如廣電電視用戶數1.75億戶,但大趨勢是此消彼長,中國廣電承載著巨大的競爭壓力。對於中國廣電來説,撬動格局尚早,穩住格局才是當務之急。
但廣電業並非全無優勢。全國各地電視廣播的産品,是廣電的內容優勢,可以彌補渠道的不足。如何用好這部分資源,應是中國廣電在進場之後要深入考慮的。
作為第四大運營商,中國廣電承載了相當多的期待:楔入條塊分割的壟斷格局,通過競爭迫使資費下調,為消費者帶來更多的便利和實惠。但綜合分析來看,這樣的期待還是有些遙遠。電信行業由於投資大、技術門檻高、格局板塊化嚴重,給競爭留下的空間本身就很逼仄。2015年,我國在16個城市試點寬頻業務向民資開放,如今,消費者的實際感受仍是不痛不癢。
也有網友樂觀地表示,多一個選擇總是好事。但若用戶體驗差距太大,多一個選擇和沒有選擇並無實質區別。即便如此,中國廣電獲運營商牌照仍具有指向意義。獲頒許可證的消息一齣即引發強烈關注,説明公眾對打破壟斷、提速降費的期待是多麼迫切,也説明電信業依然是面向開放、歡迎競爭的。只是達成這些期待,還需要改革的推進、技術的跟進,也需要時間。
市場和消費者歡迎“鯰魚”,也希望它們能夠壯大。畢竟,在市場經濟的環境裏,競爭才是真理,才是增進公共福祉的動力來源,也是中國電信業改革應當始終秉持的方向。 (王子墨)
[責任編輯:張潔]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