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大陸觀察

用閱讀提升民族精神信仰

2016年04月22日 16:03:00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原標題:用閱讀提升民族精神信仰

  國學大師王國維把讀書治學歸納為“三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細細揣摩,漸入佳境,其樂無窮。

  先賢的境界詩一般高遠,不是每個人都能領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以4月23日作為“世界讀書日”,原本因為這是一個象徵文學的日子:因為英國偉大的戲劇家莎士比亞、西班牙文豪塞萬提斯以及秘魯文學家加爾西拉索都是在1616年4月23日逝世,同時,這一天也是世界上其他一些著名作家的生辰或忌日,其中包括我們熟悉的莫裏斯德昂,以及小説《洛麗塔》的作者納博科夫等。不過,如今讀書也不僅僅表示讀文學書籍,閱讀的內容變得更豐富、多元,手段也更多樣、便捷。

  現在有一種觀點認為碎片化的、致用類的閱讀不是真正的閱讀,更極端的甚至認為,用手機、平板電腦等工具來進行閱讀,也不是真正的閱讀。這種想法,未免有失偏頗。讀書可以是有趣味的,也可以是有目的性的;讀書可以是完全個體性的,也可以是群體性的。目的性的閱讀不可以全盤否定,非個人化閱讀行為也有存在的必要。如果閱讀必須和深度掛鉤,必須伴隨油墨“書香”,也許反倒打擊了一部分讀者的熱情:家裏堆放的“大部頭”越來越多,但既沒有足夠的完整時間,也會越來越讓人望而生畏,讓閱讀的真實興趣變了味。

  如果説一定要有一個理想化的表述,閱讀其實是人類求知的本能。通過書籍,人類傳播思想情感也傳播經驗知識,展示思維方式也記錄所見所聞。一個文學歷史愛好者閱讀一本旁徵博引的人文社科類論著,和一個園藝愛好者閱讀一本圖文並茂的花卉種植養護類科普書籍,所獲得的愉悅感在本質上其實是相通的。

  中華民族對閱讀和學習的態度有時候是複雜的。在古代,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思想。在近代,人們“為了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在當代,當消費主義和景觀文化給社會生活帶來重要影響時,人們又寄希望於通過閱讀提升社會價值觀念、民族精神信仰。當閱讀被賦予了過多附加意義時,也反而容易被動搖:假如一個苦讀者不能用滿腹經綸換來體面的工作和生活,假如一個飽讀詩書的“文化人”卻沒有體現出應有的道德水準,人們通常會質疑閱讀本身——讀書真的有用嗎?

  閱讀不是那麼複雜和沉重的一件事情。閱讀應該是愉悅的,無論這份愉悅長久存在於靈魂深處,還是短暫停留在閱讀的片刻,都值得感動。

  (黎原)

[責任編輯:李傑]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