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日前,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公佈了第十二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成年人圖書閱讀率為58%,較2013年的57.8%上升了0.2個百分點。數字化閱讀方式的接觸率為58.1%,較2013年的50.1%上升了8.0個百分點。調查顯示,近年來我國成人手機閱讀接觸率逐年提高,2014年首次超過50%,達到51.8%。同時,我國成人日均手機閱讀時長首次超過半小時。新媒體閱讀已經形成規模。
新媒體閱讀的確容易形成碎片化傾向,但也有較多優勢。最重要的是,它讓全民閱讀得到落實。我國的手機用戶已達6.8億,很多都通過智慧手機,來瀏覽相關圖片,查詢資料,就連最偏僻的鄉鎮角落,文化程度不高的打工者,也學會了“現代化閱讀方式”,閱讀行為通過手機傳達到了基層角落。公民閱讀從來沒有像今天一樣樸實紮實,深入人心。
其實,新媒體閱讀早已呈現出濃厚的知識化傾向。中國出版科學研究院原院長郝振省在對2008年龍源期刊網的網路傳播排行發佈的解讀中就曾表示,“2008年的網路讀者不再像2007年那樣目光散漫、遊移不定、無心閱讀,而是心無旁騖地為他們所喜歡的期刊內容而來。”“除了注重傳統的休閒性閱讀,也開始注重知識性閱讀。”另據第七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顯示,在數字化閱讀群體中,閱讀主體受教育程度越高,其對網路閱讀的認知與接受度也越高。其中,博士研究生的數字化閱讀比率最高,高達90.9%。新媒體閱讀的知識性、深厚性、目的性不斷增加,並不是一些媒體所擔心的“淺嘗輒止”。
蘇格拉底曾把文字比作“有毒的禮物”“會拉大人與人心靈與心靈直接對話的距離”。我們用傳統思維“一味否定新媒體閱讀”,何嘗不是一種“蘇格拉底式的擔憂”呢?作為新閱讀實施者,他們有沒有得到收穫,願不願意繼續閱讀,他們自己最有發言權。國民閱讀率的不斷上升,也證明了他們願意選擇這種方式。美國著名媒介理論家保羅 利文森認為,人的主體性會促進媒介向著越來越人性化的方向發展。這種觀點顯得更積極一些。
與其抱怨,不如對新媒體閱讀進行科學引導。如可以建立現代化的公共閱讀資源庫,為公眾提供更多方便。另外,還要多提醒網路閱讀的“雙刃劍效應”,讓大家提升網路自控力,逐步培養獨立自主、懂得思考的網路閱讀習慣。(耿銀平)
[責任編輯:張潔]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