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大陸觀察

提升閱讀品質要“有所讀有所不讀”

2015年04月24日 09:42:00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字號:    

  適逢一年一度世界讀書日,有很多媒體都在強調閱讀如何重要。這種強調當然正確,但在當前的新形勢下,真正應該思考和探討的是,閱讀什麼、誰來閱讀以及怎樣閱讀。

  據媒體報道,中國每年出版圖書45萬種,其中85%都是“垃圾書”。換句話説,我們不僅是出版大國,也是“垃圾書”的出版大國。因此,必須明確的是,在資訊爆炸、圖書量激增的時代,那些傳遞垃圾資訊的“垃圾書”是不應該讀的。比如,在我看來,各種語文學習輔導、練習圖書,基本上都是無助於學生語文能力提高的。多看這些圖書,不僅無助於學生積極閱讀能力的增長,反而還會降低他的閱讀興趣,甚至對閱讀感到厭惡。

  因此,要根據讀者年齡特點、興趣愛好和認知規律指導讀書,不能總是籠統地呼籲廣泛閱讀。所謂廣泛閱讀,是造成相當多一批孩子厭讀、厭學的重要原因。在當前圖書數量激增但品質良莠不齊的情況下,挑出幾本或十幾本無害的圖書,讓學生閱讀,遠比讓學生自發的海量閱讀要強得多。

  人們不是天生就愛讀書或不愛讀書的,這既與社會環境有關係,更與作者或作家是否能根據時代的要求提供符合人們需要的、既有足夠品味又有實際功效的精神食量。出版人俞曉群曾説過:“在全球化、市場化和網路化的社會現實中,文化傳播已經逐漸失去了啟蒙的功能,個人的主體性越來越明顯,個人選擇度越來越大,作者與讀者的關係演變為園丁與蜜蜂的關係,只能種下花花草草,供蜜蜂(讀者)自由採摘。”這段話形象地説明,與其埋怨當代中國讀者為何讀書越來越少,還不如反思自己作為精英(作者)為讀者提供了哪些值得讓他們讀的作品。所以,作者尤其要為今天讀者的選擇提供更多的可能,為讀者的細分和具體閱讀提供更多選擇。

  如何做到細分和具體呢?我認為至少應堅持這樣幾點:其一,多讀中外經典圖書。所謂經典,從時間上説應當是幾十年甚至幾百年前流傳下來,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圖書;從內容上説,應當是人類普遍共同情感和思想的內容;從作者來説,應當是被公認的大家之作。一句話,經典應當是對人類不同群體的精神生活有著巨大指導作用的圖書,比如莎士比亞、托爾斯泰、海明威、泰戈爾等人的著作。

  其二,慎讀時尚類圖書。所謂時尚類圖書,是指被包裝炒作突然走紅的暢銷書,這類圖書可能走紅一時,銷量也不低,但對人們精神生活本質提升作用不大,卻佔去了年輕人很多時間。這類圖書常常是團隊創作,擅長宣傳,對於這類所謂明星寫手和年輕新秀寫的圖書,更要保持慎重姿態。

  其三,遠離成功勵志類圖書。在一個非常功利的社會,這類圖書有很強大的誘惑,它讓很多人幻想著一夜成名、一夜暴富。但是,所謂成功本來就是概念模糊甚至錯誤的風向標,各種投機取巧、快速發財、投機鑽營和一時躥紅都是偽成功。即使是真正的成功,每個人的成功經驗都是不可複製的,簡單的模倣和機械化的學習都會使人進入誤區。就我所看到的,所謂勵志圖書很少有值得一讀的內容。

  其四,遠離各種明星藝人成長史、發家史和他們所謂心靈寄語等。這類圖書對廣大讀者尤其是青少年讀者毒害極大。一些娛樂明星本身的文化素質都比較低,思想並不深刻,只是靠某種時機一夜躥紅,他們的人生啟迪有多大意義,由此可知。再説,各類藝人和社會走紅者只不過是大千世界之一種,千萬不能把他們當作成功的典型,而這類圖書絕大部分誇張或粉飾成長經歷或個性體驗,其中有不少對青少年有害無益,更該值得警惕。

  應該看到,在圖書出版量巨大、品質亟待提升的當下,指導人們讀有益的書有用的書,讀真正的好書,遠比空談讀書意義要大得多。擁有高品質的閱讀,決定我們的精神生活走向,閱讀該如何細分和具體,出版社、社會知名人士和老師等為此要付出更多努力。(王旭明 語文出版社社長、教育部前新聞發言人)

[責任編輯:張潔]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