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長三角及珠三角

珠三角一季度經濟數據出爐 六市增速跑贏全國平均水準

2016年05月04日 10:22:00  來源:南方日報
字號:    

  4月,珠三角九市先後公佈了一季度經濟數據。從數據看,珠三角各地經濟運作穩健開局,廣州、深圳、佛山、東莞在轉型升級和經濟發展上為廣東提供支撐,再加上珠海、惠州,珠三角六市經濟增速“跑贏”全國和全省平均水準。

  東莞電子資訊業增長20.3%,珠海裝備製造業投資增長55.6%……在製造業産能過剩的宏觀背景下,作為中國製造業重鎮的珠三角各地一季度製造業頂住下行壓力,工業生産步履穩健。專家表示,先進製造業、高新技術産業在拉動珠三角各地的經濟增長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廣深佛莞

  經濟運作好于預期

  據初步核算並經國家統計局核定,一季度廣東實現地區生産總值17272.24億元,同比增長7.3%。從一季度經濟數據看,廣深佛莞四座城市從經濟總量到增速,都在為廣東提供強勁的支撐。

  廣深兩大城市都實現“十三五”首年首季“開門紅”。一季度,廣州全市地區生産總值4118.39億元,增長8%,同比提高0.5個百分點。而深圳一季度全市生産總值3887.90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8.4%。

  佛山、東莞兩大製造業重鎮同樣發展腳步加快。今年一季度,佛山市實現地區生産總值1756.9億元,增長7.8%。而經初步測算,今年一季度,東莞實現地區生産總值1497.96億元,同比增長7.8%。

  從經濟增速看,廣深佛莞四地的一季度經濟增速均高出國家和省,經濟運作穩健開局、好于預期。

  除了這四大城市之外,惠州在今年一季度的經濟表現堪稱“黑馬”,一季度全市實現地區生産總值763.8億元,同比增長8.2%,增速在珠江三角洲九個城市中,僅次於深圳。

  數據還顯示,一季度,珠海全市完成地區生産總值439.5億元,同比增長7.8%。而中山地區生産總值實現654.67億元,同比增長7.1%,比2015年全年回落1.3個百分點,但增速仍保持在中高速運作區間。

  中山大學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認為,珠三角各地一季度經濟增速顯著,與去年下半年以來各地積極採取措施穩增長、調結構、轉方式有關,為中小企業減稅、擴大信貸投入力度等一系列政策的出臺支援了各地經濟的增長,具體到各地,廣州和佛山等地的大項目接連開工也是一季度經濟數據較好的原因之一。

  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宏觀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陳再齊認為,儘管具體到各個城市經濟增長的主要拉動力各有不同,但合理的産業規劃是珠三角各地實現“十三五”開篇之年經濟“開門紅”的重要原因。

  先進製造業

  牽起經濟增長“牛鼻子”

  記者梳理珠三角九市公佈的統計數據發現,製造業産能過剩的宏觀背景下,珠三角九市一季度製造業頂住下行壓力,工業生産步履穩健,産業內部結構也不斷優化。

  在廣州,汽車、電子、石化三大支柱産業産值2048.27億元,增長11.9%,成為拉動工業增長的主要動力。與此同時,一季度廣州全市戰略性新興産業增加值增長10%左右,高新技術産品産值1816.95億元,增長11.6%。

  在深圳,網際網路、新材料、生物、新能源、節能環保、文化創意、新一代資訊技術七大戰略性新興産業和海洋經濟、航空航太、機器人可穿戴設備和智慧裝備、生命健康四大未來産業保持較好增長勢頭,共實現增加值1555.16億元,增長12.1%,分別高於GDP和規模以上工業3.7和4.5個百分點,佔GDP比重達到40.0%。

  被稱為“世界工廠”的東莞,今年3月以來成為媒體關注的轉型焦點,東莞的轉型升級路徑備受關注。一季度,東莞的表現也同樣證明這裡正在發生的變化:先進製造業完成工業增加值308.41億元,增長13.3%,增速比全市平均水準快6.9個百分點;高技術製造業完成工業增加值241.07億元,增長17.0%,增速比全市平均水準快10.6個百分點。在手機生産企業産量增長較快的帶動下,佔比最大的電子資訊業實現增加值218.59億元,增長20.3%,拉動東莞全市規上工業增長6.2個百分點。

  廣東加快打造珠江西岸先進裝備製造産業帶,對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在珠海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今年一季度,珠海裝備製造業投資增長55.6%,船舶、航空航太等製造業增長近40%,顯示珠江西岸先進裝備製造産業帶龍頭效應逐步顯現,産業高端化特徵日趨明顯。

  惠州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先進製造業完成工業增加值218.5億元,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63.5%,比去年全年高1.5個百分點;高技術産業完成工業增加值154.2億元,同比增長11.5%。惠州市統計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先進製造業和高技術産業比重提高,逐步顯示産業的轉型升級。

  在林江看來,不管是珠海、惠州、東莞還是廣州,製造業都佔據了比較大的比重,這些數據正説明高新技術産業在拉動珠三角各地的經濟增長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小微企業

  珠三角各市逆勢而上

  值得關注的是,在經濟下行壓力下,珠三角多地小微企業活躍度卻在不斷提升,成為當前珠三角經濟發展的一抹亮色。

  中山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實現303.3億元,同比增長7.2%,增速自2015年一季度以來首次超過GDP水準。從企業類型看,大、中型企業支撐作用突顯,佔比合計72.2%;但小、微型企業增速更快,分別達到13.2%和54.1%,明顯快於大、中型企業。

  作為全國15個小微企業創業創新基地示範城市之一,江門同樣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績單:今年1-3月,江門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97.53億元,增長8.2%,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了0.6個百分點。中、小型企業是拉動全市規上工業增長的主力。1-3月中、小型企業分別增長9.5%和15.8%,分別高於規模以上工業1.3和7.6個百分點。

  廣東經濟的市場化程度較高,中小型企業佔主導地位。在全國經濟下行的壓力下,珠三角的小微企業為何可以逆勢而上?

  林江認為,從中央到地方積極地為中小型企業減稅,為它們的發展營造了寬鬆的環境。此外,更重要的是,珠三角各地政府在想方設法地為中小型企業進行産業轉型的規劃和指引,引入銀行和風投機構。“中小企業不太有能力去做研發、行銷,政府幫助企業將這些事務交給從事現代服務業的機構,這種專業化分工及産業鏈條的形成,對於中小企業的發展很有幫助”。

  在相對寬鬆的環境下,中小微企業能敏銳地嗅出市場變化,並進行靈活調整的優勢也體現出來。“中小企業在一些新興的産業領域,比如無人機、智慧化裝備等技術變革很快的領域,能夠更迅速地把握機遇。”陳再齊説。

  外貿進出口

  東莞進出口值保持增長

  作為外貿依存度最高的省份,外貿進出口的情況對廣東經濟發展十分重要。儘管珠海、惠州等城市的外貿進出口仍然面臨挑戰,但是作為廣東外向型經濟典型代表的東莞,外貿進出口值則顯示保持增長。一季度,東莞全市進出口總額2131.1億元,同比增長1.9%。其中,加工貿易進出口均小幅萎縮,一般貿易出口漲幅較大。

  廣州外貿更是一路快跑。今年一季度,廣州實現進出口總值1864億元,同比增長5.2%。新興市場的表現突出,如對非洲進出口178.6億元,增長59.7%。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國際經濟貿易研究中心主任陳萬靈分析,廣州對東盟、中東、非洲等“海絲”市場外貿保持50%以上的增長可以預期,同時這些新興市場的增量也可以彌補對韓、臺等傳統“亞洲四小龍”的貿易下降。

  “國際貿易市場已經開始回穩,這從廣交會上就可以看出來。”林江説,國際市場“西邊不亮東邊亮”,歐美市場不景氣,但中東、南美洲以及東南亞市場的需求還有待開發。他認為,珠三角各地進出口貿易普遍萎縮不一定是件壞事,反而可以成為倒逼外貿出口升級轉型的機會。

  林江表示,企業應該加強品牌管理,讓更多自有智慧財産權的産品走出去,同時要善用內銷市場,通過內外的互動,以內銷來促進外銷(鄭佳欣 李丹何康傑 譚亦芳 見習記者 王詩琪)

[責任編輯:王亞靜]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