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通訊

三大運營商不限流量套餐被批虛假宣傳 稱是國際慣例

2017年06月14日 08:53:51  來源:法治週末
字號:    

  “不限流量”套餐被批虛假宣傳

  “全國流量任性用”“流量隨意用”。三大運營商近期紛紛推出“不限流量”套餐,但這些套餐並非宣傳中描述的那樣“不限流量”,而是使用流量達到一定數量後都會限速,部分套餐還會給出封頂流量,超出後則斷網。

  以中國移動的“任我用”188元套餐為例,“客戶全月國內流量達到12GB後網速將降至不高於1Mbps,當月全部流量使用達到50G後,停止上網功能,次月恢復”。其“任我用”288元套餐和“任我用”老用戶版中都有類似限量限速的規定。

  中國聯通、中國電信也有類似規定,即用戶達到一定的使用額度後,會産生“限量限速”的問題。

  有消費者如此評論:“原本以為真的‘無限’呢,沒想到還是有限制的。當你高高興興使用4G網路時,突然變成了3G網速,感覺有點被‘坑’。”

  為何三大運營商口口聲聲説“不限流量”,卻又附加多種限制條件?中國電信相關負責人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解釋稱,網路容量是有限的,在滿足用戶正常流量需求的前提下,對超大流量用戶採取限速,既是國際慣例,也是對用戶公平使用網路的一種保護。

  中國移動一位知情人士也表示,局部網路流量使用量過大,用戶體驗首先會下降;另外,這對網路安全也會造成一定影響,承載不了這麼大的負荷就可能出現網路癱瘓。

  輿論關注熱度

  早在今年2月,中國聯通就對外推出全新冰激淩系列套餐,也是三大運營商首款“無限流量”套餐。今年4月27日,中國移動宣佈自5月1日起推出七項降費舉措,其中即包括針對新客戶的“任我用”資費。隨後幾日,中國電信也緊跟步伐,推出了天翼不限量套餐。

  百度高級搜索指數顯示,三大電信運營商“不限流量”套餐的推出,雖然包含紙媒、網媒以及自媒體的消息類報道,但並沒有引起輿論的過多關注,每日相關新聞報道量少則一兩篇、最多十幾篇。

  5月25日,中國移動執行董事兼首席執行官李躍在股東大會後表示,對於市場上推出的“無限流量”計劃,雖然短期內可能有盈利,但是長遠來看非常危險,可能導致虧損。他會千方百計阻止“無限流量”計劃的推出。

  李躍的此番講話吸引了媒體的關注,多家媒體相繼進行了報道,並指出中國移動對“不限流量”不積極。此後李躍澄清此説法係誤讀,但媒體關注度開始上升。

  6月9日,中國新聞網發表報道《運營商不限流量套餐其實限量限速你會愉快地用嗎?》,文中稱,“不限流量”套餐條條框框限制多,限速又限量。同時,虛擬運營商也加入了市場的爭奪,如小米推出“米粉卡”,聯通和騰訊合作推出“騰訊王卡”。報道還引用中國電信負責人的話稱,由於種種原因,對超大流量客戶限速限量是“國際慣例”。該報道刊發後,受到輿論的廣泛關注,截至6月11日,被各大網站轉載超過230次,僅網易轉載頁面下就有兩萬多名網友參與評論。

  6月10日起,基於中國新聞網的報道,《北京青年報》《新京報》等紙媒,光明網、中國青年網、長江網等多家網站均出現了相關評論,不過新聞關注度相比9日有明顯下滑。

  新媒體輿情監測平臺“新微邦”數據顯示,5月25日至6月11日,關於電信運營商“不限流量”套餐共有相關新聞413篇,新浪微博話題3396條,輿論關注度在6月9日達到最高峰。

  網友觀點分析

  “不限流量”的服務對用戶無疑是一個大福利,但對運營商來説它卻是一把雙刃劍。為其帶來新用戶的同時,低速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用戶體驗。

  有網友直言,商家的“噱頭”涉嫌虛假宣傳誤導消費者。網友“zhangkw1285”説:“這要較起真兒來,應該算欺詐了!賣套餐的時候可沒人告訴你限量又限速!”江蘇省電視臺新聞評論員惠天認為:“運營商可能已經涉嫌虛假宣傳了。比如達到幾十G之後直接停網,那你就限定幾十G的流量,怎麼能説‘不限流量’呢?像這種涉嫌虛假宣傳,可能管這方面的工商部門應該給個説法。”

  有網友對電信運營商的壟斷地位表達了不滿。網友“緣來是你JF”説:“都是壟斷惹的禍!唯一解決的辦法就是讓私營電信運營商(例如:香港盈科)到大陸來參與競爭,所有電信費用和服務立馬會有良性改善!”網友“來了就走_38862”説:“壟斷行業就是這麼任性,你不用還沒辦法。”

  還有網友表示,並不是第一次被電信運營商“套路”了。網友“這就是生活1010101”説:“家裏網去年被強制提速20M變50M,發現速度沒多大變化,和著聯通給網路換個名稱就叫提速降費了?”網友“蓉婚禮彩粧造型”説:“接了10016之類的電話就突然多出了承諾消費之類的業務,其實接電話時根本沒説,事後你得自己發現然後找聯通才給退。”

  也有小部分網友表示,真正的“不限流量”不切實際。網友“陌上”説:“實際意義上的無限流量,在保證正常通信的情況下,運營商是辦不到的,除非你想通信癱瘓。”

  媒體觀點分析

  《北京青年報》認為,運營商説的是“不限流量”,可實際上卻是“限量又限速”,如此口不對心的做法屬於虛假宣傳,涉嫌商業欺詐,理應依法予以處罰。運營商拿“國際慣例”做藉口,聲稱外國都沒有做到,自己更是不能夠。實際上並非不能開通不限時長、不限流量的業務,只是自己的網路基礎不足、技術水準有限,以及豐厚利益難以割捨罷了。

  《新京報》社論認為縮水版的“不限流量”有悖于明白消費、公平消費的要求。平心而論,現在技術確實很難支撐“不限流量”的廣泛應用。但輕易拋出無法兌現的承諾,兜售“偽無限流量”,仍有失妥當。對社會而言,三大電信運營商的國企性質,意味著某種信用兜底,“提速降費”容不得來虛的。“言諾而不與,其怨大於不許”,幾個巨頭運營商不應任性、隨意使用“流量任性(隨意)用”之類的誤導式宣傳語,而更應該在尊重、保障消費者權利上做表率。

  《南方都市報》認為,在國家力推“提速降費”之時,各大運營商積極給手機上網“擴容增量”也值得肯定。但在任何時候都不能不講誠信,搞“明升暗降”,或是“明增實限”,將“任我用”變“逗你玩”。須知虛假宣傳不僅有違商業道德和誠信法則,還涉嫌違反廣告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等法律法規。因此,對市場上此類行為不能止于質疑和譴責,還需嚴格依法追究和整改,以儆效尤,旗幟鮮明地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

  “北京時間”發表署名梁千里的評論文章稱,不論從廣告法還是從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角度看,運營商的這種用“不限量”當噱頭的做法,容易導致用戶誤以為真的沒有限制,作出不符合真實意願的購買選擇。從這個角度説,三大運營商推出這種套餐,雖然有一定意義,但是卻改不了製造資訊不對稱的老毛病,實在讓人遺憾;而對於這樣的商家,消費者也要擦亮眼睛,謹慎選擇,免得到時後悔了。

  輿情點評

  輿論對三大電信運營商“不限流量”套餐的質疑,怎麼看都像是一篇報道引發的集中打假。在整個輿情發展過程中,三大運營商的反應出奇地一致,就是不作任何回應,在負面輿情應對上犯下了相同的錯誤。

  首先,面對輿論“涉嫌虛假宣傳、商業欺詐”的質疑,三大運營商沒有修改自己的宣傳頁面。筆者查看運營商官網發現,中國移動在“任我行”套餐界面顯著位置仍然標注“國內流量隨意用”,中國聯通在“冰激淩套餐”下標注的“國內流量不限量”,以及中國電信則在“天翼不限量套餐”下寫明的“全國流量不限量”也都沒有改變。

  其次,從6月9日中國新聞網的報道使得輿論對“不限流量”的指責爆發至今,三大運營商一直沒有作出正面的回應或解釋,使得輿情進一步發酵,並加深了公眾對三大運營商“虛假宣傳”的印象。

  實際上,不僅僅是流量,幾大電信運營商的套餐和話費問題,也一直屢受詬病,媒體對此多有報道。如套餐限定條件太多,讓用戶霧裏看花,話費機制不明晰等,都在客觀上給消費者製造了消費陷阱。這次的“不限流量”套餐又為此再添新例。

  由於我國電信市場的壟斷格局,三大電信運營商擁有極強的定價能力,電信市場整體上是一個賣方市場,消費者無法實現“用腳投票”。這就需要政府以法律的、行政的手段修復和改善電信市場環境,相關部門也需加強監管,以“無形的手”約束三大運營商。否則,電信用戶的權利難以得到有效保障。

[責任編輯:郭曉康]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