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通訊

華為鄭志彬:要為智慧城市“有機體”建設“神經系統”

2016年12月30日 09:12:15  來源:中國日報網
字號:    

華為鄭志彬:要為智慧城市“有機體”建設“神經系統”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全球智慧城市業務部總經理鄭志彬博士

  “建設智慧城市,就是思考如何將傳統的城市與高科技相融合。我們希望把城市看作一個有機體,它本身會不斷地發展,而華為在其中的定位就是為這個有機體建設‘神經系統’。”在日前舉辦的環球智慧世界大會上,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全球智慧城市業務部總經理鄭志彬博士在接受中國日報網記者專訪時表示。

  智慧城市的建設,牽涉到日常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一座智慧城市,堪稱一個體量龐大、産業鏈交錯、運作複雜的“巨系統”。當前,伴隨著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技術的發展,全球範圍內正在不斷掀起智慧城市建設的新高潮。在這樣的形勢下,如何找準自己的定位,參與分享智慧城市建設的“大蛋糕”,也是眾多企業迫切需要思考的命題。

  “確實,在這方面我們做了很多的探討。現在,我們是把整個城市看得像人體一樣,視為一個有機體。”面對這個命題,鄭志彬向記者給出了華為的答案,“人體包括很多器官,運作涉及到方方面面,如果把城市視作有機體也是一樣。在這個體系裏面,我們希望做的就是為城市去打造一個強勁的神經系統。”

  鄭志彬介紹稱,在華為的定義中,所謂城市的神經系統,主要包含了兩大方面,一是中樞神經系統,其次是周圍神經系統,城市的“中樞神經系統”指的就是它的運營中心,也就是城市的“大腦”,而城市的周圍神經系統,指的就是由物聯網構建的城市網路,通過無處不在的網路,感知城市運作所有的末梢環節。

  “城市的‘大腦’可以感知到整個城市所有的情況,比如水電氣、交通等等的日常運作狀態。同時,它也需要用來應對一些緊急的情況。就像人生病一樣,城市裏也會發生火災、洪澇、管網泄漏等突發事件。面對突發,城市的運營中心就要像人的大腦一樣來發揮它的價值。當然這個大腦的運轉是以雲和大數據為支撐的。”鄭志彬告訴中國日報網記者,“另一方面,周圍神經系統實際上就是我們的物聯網,通過物聯網可以感知到城市所有的末梢。我們希望打造城市生活中無處不在的連接,通過網路讓每一個城市中的人都能感知到智慧。”

  除了思考自身在智慧城市系統中的定位,華為目前在全球範圍內的智慧城市建設中已經取得了怎樣的進展,自然也引起了記者的好奇。在採訪過程中,鄭志彬透露,目前華為已經在全球好幾十個國家開展了智慧城市建設的合作。

  “舉例來説,華為在肯亞首都內羅畢就做了智慧醫療(的項目),通過遠端醫療,使當地很多老百姓受益,這也剛剛在全球智慧城市博覽大會上獲得了‘南部創新大獎’。在英國,我們幫助當地政府做了電子政務的全覆蓋。另外,在全球很多個國家,我們還做了平安城市的項目。”鄭志彬介紹稱。

  但是在全球範圍內推進智慧城市建設,自然也會遭遇不同國家、不同市場環境的挑戰。面對這一點,華為又是怎如何平衡其中差異性的呢?

  “在發達國家,我們會更多地和本地的生態圈合作。在那裏,做各種各樣的應用、服務各種各樣行業的廠商會有很多,我們主要提供基礎設施去服務客戶。非發達國家,在技術、人才包括資源上可能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匱乏,華為會帶更多全球化的經驗和資源,去和他們一起整體規劃,幫助他們建設。”鄭志彬告訴記者。

  那麼,這是否意味著,作為一家中國企業的華為,在發達市場需要通過價格優勢等等,來擠掉其他的競爭對手、獲得業務呢?對此,鄭志彬給予了否定的回答。

  “華為已經是一個全球性的品牌了,客戶在現在的數字化轉型階段,更看重的是廠商能否通過創新的方案、豐富的實踐經驗幫助他們更快速的轉型,並找到合適的商業模式,而不是僅看價格。而華為長期在研發上的高投入,使得我們在新ICT技術上保持競爭優勢,再加上我們全球化的開放平臺和與各個行業合作夥伴的聯合創新,都能保證給客戶提供他們所需的解決方案,這才是客戶選擇華為的原因。”鄭志彬説。

[責任編輯:李帥]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