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今日推薦

“單身經濟”帶來商家大生意

2017年09月11日 14:32:5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當陳女士獨自到一家連鎖火鍋店用餐時,迎接她的不僅有這家店的招牌式熱情服務,還有餐桌對面一隻陪伴進餐的“米老鼠”玩偶。這讓陳女士覺得既溫暖貼心又不免有些好笑。面對城市裏越來越龐大的單身群體,中國的商家正“大開腦洞”,專門訂制産品和服務來迎合單身群體的生活方式。在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單身經濟”正成為許多商家紛紛瞄準的一門大生意。

  單身需求被挖掘

  “雖然在餐桌對面放置‘米老鼠’玩偶的做法讓人感到溫暖,但是也會讓周圍的人注意到自己是‘單身’的事實,未免有些尷尬。”陳女士説。

  然而,也有網友表示,“一個人吃飯難免有些冷清,服務員在對面放一隻‘米老鼠’反而覺得又有趣又不孤單,這個服務很貼心,值得點讚!”雖然看法各有不同,但單身需求越來越被商家“照顧”卻是不爭的事實。

  幾年前,企業的行銷方式更多的是採用“第二份半價”“多人同行一人免單”等活動。而如今,市面上隨處可見的單人套餐、自助唱吧、自助健身倉等則彰顯著另一種消費潮流。各大購物網站上也開始出現小型電飯煲、烤箱和水壺、小型冰箱等迷你産品,這些産品主打的廣告語不再是“家用”“特惠家庭裝”,而是“單身必備”“單身之選”。

  筆者發現,與各類商家的此類“創新”相呼應的,則是各路時尚與生活達人對單身消費之風的力推。搜索美食、旅行、家居等生活類網站和自媒體賬號,類似“一人食餐廳”“獨自旅行好去處”“完美打造單身公寓”等專題分享越來越多。它們都共同指向單身群體的消費偏好與訴求。

  龐大群體商機多

  實際上,近幾年中國單身人士的數量的確在逐漸增多。根據民政部數據,中國內地的“未婚”人口到2015年底已經達到2億。據諮詢公司歐睿彙編的政府統計數據,2012年以來中國成年獨居人口增長了16%,達到7700萬;到2021年,該數字將上升到9200萬。在上海,女性平均初婚年齡已經達到30歲,高於2011年的27歲。

  越來越多的適齡青年選擇單身或者獨居,這在經濟較發達的城市尤其明顯。許多專家分析,其中的原因包括中國人口性別比失衡、女性受教育程度越來越高、擇偶的經濟條件要求也越來越高等。筆者採訪身邊人士,他們單身的原因也多種多樣。有人表示“每天都在忙工作,根本沒時間談戀愛”“還沒有做好迎接家庭生活的準備”,也有人表示“一個人生活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做自己感興趣的事,反而輕鬆自在。”

  當下的社會環境也給予了單身群體更大的包容。波士頓諮詢集團在最近一份報告中指出,“伴隨著人們對單身人群看法的深刻改變,單身概念不再帶有污名。”這意味著“單身人士會自己就餐、旅行和從事各種活動”。

  “如果沒有這些針對單身群體的服務,我的生活會不方便很多。單身經濟讓用戶和商家雙贏!”一位單身人士對筆者表示。例如,去年一年外賣業銷售額就增長了44%。外賣平臺餓了麼的發言人表示,該企業今年上半年的銷售額增長了127%,“因為很少有人願意為自己一個人做飯。”

  市場行銷有講究

  單身人群究竟有著怎樣的不一樣?英國市場諮詢公司英敏特最新報告《針對單身消費者的行銷——中國2017》顯示,六成(61%)單身消費者最感興趣的領域是電影、電視劇,其次是旅行(56%)和運動健身(48%)。

  攜程網發佈的《2016獨自旅行報告》顯示,中國獨自旅行人數佔總體旅遊人數的比例,從2014年8.3%上升到2016年15%,其中女性佔六成,而年齡多分佈在19歲至30歲之間。

  “單身人士通常擁有更多的可支配收入,傾向於關注自我和把錢花在自己身上。”上述人士對本報表示。而世界經濟論壇的數據也顯示,35歲及以下的中産階層消費者比同等收入的上一代消費者平均多花40%的錢,用於購買各種産品。

  英敏特公司生活方式高級研究分析師馬子淳認為,“大多數中國單身消費者並不孤單,其實他們興趣愛好廣泛,緊跟潮流趨勢,重視新奇刺激的體驗。他們對旅行和娛樂産品(如電影、電視劇)的興趣濃厚且與日俱增。商家可以開發更多有關‘提升形象和氣質’和‘愉悅感官’的市場活動。”

[責任編輯:孫伊靜]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