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今日推薦

中國企業“內外兼修”謀轉型

2017年09月11日 13:50:3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
字號:    

  今年以來,隨著中國經濟微觀亮點的不斷增多,作為“經濟細胞”的企業如何實現轉型也受到了海內外更多關注。日前,記者在江西南昌舉辦的“2017中國500強企業高峰論壇”上發現,如今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都將轉型升級視為關乎自身競爭力及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主題。在這一過程中,中國企業一方面謀求提升管理水準、全力打造核心産品,另一方面積極順應“一帶一路”建設等國際合作趨勢,主動擁抱海外商機,從而呈現出強大的轉型活力。

  智慧財産權成為焦點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産力。當中國經濟發展的品質不斷提升,擁有本行業的關鍵技術並形成自主智慧財産權,便成為中國企業“內外兼修”謀轉型的重要突破口。

  在亨通集團董事局主席崔根良看來,無論是國家還是企業,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後必然要融入全球化。企業要想順利“走出去”,一是要有自主的核心技術和智慧財産權,二是産品符合海外用戶的標準,三是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中國化工集團公司副總工程師晉工認為,在全球配置資源的過程中,國際上有大量的創新成果,其中包括研發能力、研發中心、科技成果以及一些非常有特點且契合中國發展的企業。對中國企業而言,這些都可以爭取“為我所用”。

  “現在,無論是商品‘走出去’還是生産基地放到海外去,都必須要對自己的智慧財産權進行提前的跨國佈局。”世界智慧財産權組織中國辦事處主任陳宏兵説,面對傳統要素成本的上升,中國企業只有掌握商標、品牌、智慧財産權才能順利實現轉型升級。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智慧財産權研究中心主任吳漢東在論壇上也表示,不少中國企業規模很大,但消費者對其品牌的忠誠度和信任度卻不高。因此,國家與國家之間的貿易競爭、企業與企業之間的市場競爭,最後的焦點就是智慧財産權競爭。

  優化管理做強産品

  對於很多中國企業來説,智慧財産權競爭的結果將直接體現在産品品質上。

  2017年9月21日起,中國標準動車組“復興號”將在京滬高鐵上以每小時350公里的速度運作。這背後,不僅是擁有上千個感測器的智慧化高鐵列車産品,更體現了中國企業對品質的孜孜不倦與精益求精。中國中車股份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孫永才表示,通過同步設計、同步工藝、同步製造等手段,企業研發效率得以大幅提升,從而滿足更多用戶的需求。未來,中國中車將努力成為智慧産品的創造者、智慧製造的引領者、智慧服務的探路者、智慧交通的構建者。

  南開大學商學院院長張玉利指出,如今大公司的專業化、職業化管理成為小企業成長的標桿,而大公司本身又在向小企業學習其靈活性。由於時代的變化,大公司和小企業都在探索適應時代的管理模式,以求在做大的基礎上做強。

  作為老牌國企,江西新餘鋼鐵集團曾長期存在人員結構老化、管理界面複雜、市場反應不快等諸多問題。對此,該集團秉持“改革要自下而上,創新要自下而上”的理念,一方面主動減員增效,打破供銷産研各環節之間的界限,建立配套的績效考核機制;另一方面組建多個工程師團隊,以産品為研究對象構建相互支援的網路化技術創新體系,最終提升了企業的“造血”能力。

  把握海外發展機遇

  中國企業聯合會課題組的一份最新報告顯示,2017中國企業500強海外收入佔比為13.40%,同比提高了0.09個百分點。2017年中國前100名跨國公司的平均跨國指數較比2013年高出0.87個百分點,其海外資産、海外收入、海外員工分別比上年增長了16.01%、3.58 %、15.26%。報告認為,中國企業必須強化國際視野,以全球資源服務全球用戶,尤其是要契合當前“一帶一路”倡議,在與沿線國家合作中提升國際資源整合利用的能力。

  “改革開放以後,中國經歷了一輪大的開放,大批海外人才通過招商引資來華併為本土人才帶來了國際視野與管理理念。在經歷了這種融合之後,中國很多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也積累了很多國際化用人經驗。在‘走出去’的過程中,中國企業則要向海外派駐人才並與當地融合。”麥斯特人力資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妍菲在分析人才要素全球配置對中國企業的意義時對本報記者表示。

  李妍菲舉例指出,中國企業在管理上注重提高員工個人能力,而很多西方企業則更習慣於將事情標準化並降低操作難度。這樣一來,中國“走出去”企業在海內外統一配置人才要素時就需要更加注重將原有産品、文化、流程進一步標準化,使之變得讓“一帶一路”參與國家和企業的人才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從而更好地用好當地人才,幫助企業發展好海外業務並利用好促進自身轉型的外部機遇。

[責任編輯:孫伊靜]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