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今日推薦

郭同欣:我國經濟穩中向好態勢持續發展

2017年08月30日 15:18:37  來源:人民網
字號:    

  7月份主要經濟數據陸續公佈,儘管當月工業、投資、消費、出口等數據出現一定程度的放緩,但國民經濟運作總體平穩、穩中向好的態勢並沒有改變,並且就業物價總體穩定,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效凸顯,轉型升級和動能轉換步伐加快,國民經濟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的態勢在向縱深發展。

  一、 經濟運作處在合理區間,穩的基礎不斷鞏固 

  從四大宏觀指標看,我國經濟運作呈現增長平穩、就業向好、物價穩定、國際收支改善的良好格局。一是經濟增長平穩。上半年,國內生産總值同比增長6.9%,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0.2個百分點。其中二季度增長6.9%,與一季度持平,連續8個季度運作在6.7-6.9%的區間,經濟增長的穩定性不斷增強。7月份,受全國大範圍高溫天氣、部分地區洪澇災害較重以及企業主動調結構轉方式等因素影響,部分指標增速有所放緩,但同比增速高於上年同期水準,增勢總體平穩。7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4%,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0.4個百分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0.4%,加快0.2個百分點;出口增長11.2%,加快10.6個百分點;1-7月份,固定資産投資增長8.3%,加快0.2個百分點。事實上,受基數和季節性因素等影響,月度之間部分指標出現小幅波動屬於正常現象,一定程度上也是市場自主調整的結果。二是就業形勢持續向好。在經濟增量擴大、服務業吸納能力增強、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蓬勃發展以及積極就業政策的共同推動下,1-7月份全國城鎮新增就業855萬人,同比增加20萬人,已經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77.7%。城鎮調查失業率保持低位。7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1%左右,低於上年同期;其中31個大城市城鎮調查失業率連續5個月低於5%,為多年來較低水準。三是物價運作總體平穩。1-7月份,居民消費價格(CPI)同比上漲1.4%,漲幅比上年同期回落0.7個百分點;5、6、7三個月分別上漲1.5%、1.5%和1.4%,走勢比較平穩。工業品價格走出了過去幾年通縮的“陰霾”。1-7月份,工業生産者出廠價格(PPI)同比上漲6.4%,上年同期為下降3.6%;5、6、7三個月均上漲5.5%。四是國際收支繼續改善。我國貨物貿易繼續回穩向好,經常項目保持順差,人民幣匯率和外匯儲備基本穩定。7月末,人民幣匯率中間價為1美元兌人民幣6.7283元,比上月末升值0.69%;外匯儲備餘額30807億美元,比上月末增加239億美元,連續6個月回升。

  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力顯效,提質增效取得積極進展 

  今年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在“三去一降一補”五大重點任務全面推進的基礎上,改革的範圍還拓展到實體經濟、農業等多個重點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顯效發力,為經濟穩定發展注入新的動力和活力。“三去一降一補”持續深入。截至6月末,煤炭去産能1.11億噸,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74%,依法取締“地條鋼”,加快處置“僵屍企業”。商品房庫存繼續減少,7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積同比下降11%,降幅比上月末擴大1.4個百分點。企業杠桿率下降,7月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産負債率為55.8%,比上年同期下降0.7個百分點。短板領域投資力度加大,1-7月份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業、公共設施管理業、農業投資增速分別快於全部投資37.6、16.6和9.9個百分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穩步推進。玉米收儲制度改革成效明顯,國內外價格基本接軌,進口量大幅下降;棉花目標價格改革深化,穩定了農民種植預期;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加快。實體經濟活力不斷增強。陸續出臺減稅降費新措施,積極引導資金流向實體經濟,預計全年為企業減負超過1萬億元。1-7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中的成本為85.72元,比上年同期減少0.04元。房地産調控政策初見成效。熱點城市房價過快上漲的勢頭得到初步遏制,購租並舉的住房制度不斷建立健全,三四線城市商品房去庫存有力推進。7月份,15個一線和熱點二線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價格同比漲幅均比上月回落。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供給端發力破解供需不匹配矛盾,努力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市場供求關係持續改善,供給體系品質效率明顯提高,對於促進經濟穩中向好發揮了關鍵性作用。一是經濟效益明顯改善。工業和服務業企業效益較快增長。1-7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同比增長21.2%,比上年同期加快14.3個百分點;上半年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營業利潤增長16%,加快14.4個百分點。財政收入增長好于上年。1-7月份,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同比增長10%,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3.5個百分點。二是發展品質不斷提升。能源資源利用效率整體提升。上半年,萬元國內生産總值能耗同比下降3.9%,降幅比一季度擴大0.1個百分點;清潔能源消費量佔比同比提升0.7個百分點。環境治理成效逐步顯現。7月份,全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PM2.5濃度同比下降6.9%,其中京津冀區域13個城市PM2.5濃度下降13.8%,長三角區域25個城市PM2.5濃度下降9.7%。三是市場預期持續向好。7月份,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連續12個月位於臨界點以上,非製造業商務活動指數連續10個月保持在54%及以上的較高景氣區間。消費者信心繼續提高。7月份,消費者信心指數為114.6,比上月提高1.3,處於近年來較高水準。國際組織普遍看好我國經濟發展前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經合組織分別將2017年我國經濟預期增速上調0.1個百分點。

  三、經濟結構調整步伐加快,發展的協調性和可持續性增強 

  在政府引導和市場主導的共同作用下,我國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加快推進,服務業和消費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動力,三大戰略與四大板塊統籌推進,拓展了經濟發展新空間,經濟增長的韌性、穩定性和可持續性進一步增強。一是服務業主導特徵更加明顯,産業結構加快邁向中高端。服務業穩居國民經濟第一大産業。上半年,第三産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産總值的比重為54.1%,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9.1%。7月份,我國服務業生産指數(初值)同比增長8.3%,繼續保持較快增速。高技術産業和裝備製造業保持強勁發展勢頭,工業發展技術含量不斷提升。1-7月份,高技術産業和裝備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13%和11.4%,分別快於規模以上工業6.2和4.6個百分點。二是消費基礎性作用不斷夯實,投資結構持續優化。在黨中央國務院領導下,各方面深挖內需潛力,著力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持久拉動作用,改變過度依賴投資和出口的增長模式,堅決不搞“大水漫灌”式強刺激。我國貨幣政策保持穩健中性,7月份廣義貨幣(M2)同比增長9.2%,比上年同期低1個百分點。消費日漸成為經濟增長的主動力。上半年,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63.4%,遠高於資本形成的32.7%和凈出口的3.9%。與此同時,投資關鍵性作用有效發揮,補短板、調結構、促創新、惠民生等領域投資力度加大。1-7月份,高技術産業和服務業投資同比分別增長20.9%和11.3%,分別快於全部投資12.6和3個百分點。三是區域戰略統籌推進,發展空間得到新拓展。“三大戰略”紮實推進,新的增長極、增長帶蓄勢崛起。“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成功舉辦,國際國內互聯互通呈現新格局。1-7月份,我國對俄羅斯、印度、馬來西亞等“一帶一路”建設參與國出口增幅分別達28.6%、24.2%和20.9%。京津冀一體化協同發展規劃體系基本建立,軌道“一小時交通圈”初步成形。長江經濟帶輻射帶動作用增強,上半年長江經濟帶11省市地區生産總值增速全部高於或持平于全國平均水準。“四大板塊”良性互動,東部地區轉型發展走在前列,中西部地區後發優勢繼續發揮,東北地區經濟有所好轉。

  四、改革創新紮實推進,新動能新産業蓬勃發展 

  按照黨中央國務院要求,各地區各部門以新發展理念為統領,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培育壯大新動能和改造提升傳統動能。緊緊圍繞促進創業創新、減輕市場主體負擔、拓展有效投資空間、營造公平營商環境等不斷深化放管服改革,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蓬勃興起,改革紅利持續釋放。我國經濟發展中“增量崛起”和“存量調整”齊頭並進,創新引領作用不斷強化,對經濟增長、轉型升級、擴大就業的支撐作用與日俱增。這既是中國經濟保持韌性的關鍵所在,也是未來經濟發展的動力源泉。一是創業創新蔚然成風。市場主體活力迸發。1-7月份,全國新登記企業345.4萬戶,同比增長11.9%,日均新登記企業1.6萬戶。新一批92個雙創示範基地批復成立,眾創空間已超過4200家,央企雙創平臺超過400個。1-7月份國內專利申請量183萬件,同比增長8%。二是科技成果層出不窮。一批具有標誌性意義的重大科技成果彰顯了國之重器的實力與擔當。“天舟一號”貨運飛船和“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成功對接,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國産大飛機C919成功首飛,首艘國産航母下水,“復興號”動車組投入運作。三是動能轉換有力推進。具有較高技術含量和廣闊市場前景的新産品快速增長。1-7月份,工業機器人産量同比增長57%,新能源汽車增長19.8%,運動型多用途乘用車(SUV)增長18.6%。傳統産業高端化智慧化改造步伐也在加快。1-7月份,工業技改投資同比增長11.1%,比全部固定資産投資快2.8個百分點。四是新業態新模式快速成長。“網際網路+”行動計劃推動線上線下加快融合,以網路銷售為代表的網際網路經濟快速增長,網際網路金融、移動支付等新模式不斷涌現。1-7月份,全國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33.7%,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6.2個百分點,其中網上商品零售額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比上年同期提升2.2個百分點。完成快遞業務量205.2億件,同比增長30.3%。

  綜上所述,今年以來我國經濟延續了總體平穩、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活力在改革中激發,結構在調整中優化,動能在轉換中增強,發展的穩定性、協調性和可持續性增強。在世界經濟曲折復蘇、國內改革轉型任務艱巨的背景下,取得這樣的成績十分不易。當前,我國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長期積累的物質基礎雄厚,工業化、城鎮化、資訊化、農業現代化蘊藏著廣闊的發展空間,經濟韌性好、潛力足、迴旋餘地大,新發展理念深入人心,新動能加快成長,豐富的宏觀調控手段和政策工具將繼續為經濟平穩運作保駕護航。隨著改革創新、結構調整、動能轉換的加快推進,支撐我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和邁向中高端水準的積極因素將不斷增強,我國經濟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能夠持續。我們要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站在經濟長週期和結構優化升級的角度,抓住經濟穩中向好的重要窗口期,堅定不移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適度擴大有效需求,大力實施創新驅動,引導發展良好預期,科學統籌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和防風險的關係,不斷夯實經濟穩中向好的基礎,力促國民經濟行穩致遠。

[責任編輯:孫伊靜]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