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成都市華陽街道的城管以非法佔道經營為由,扣押了轄區內百餘輛違規停放的“共用單車”,此舉引發輿論關注。不過,消息曝出不久,成都市城管委員會否定了華陽街道城管的執法行為,認為對於“共用單車”應按照《非機動車管理條例》進行管理,隨後,相關部門又將扣押的“共用單車”退還。在不少關注“共用單車”的人士看來,成都市的這次“執法烏龍”反映了目前“共用單車”的治理困境。(11月30日《法制日報》)
成都市城管“執法烏龍”事件,于“共用單車”而言,可謂是又一次的高調出鏡。不過,這次“共用單車”扮演的角色並不光彩,雖然在外界輿論的一致聲援和執法部門的反思改進之後,事態得以很快平息,“共用單車”也毫發無損,然而來自深層次的拷問卻無法讓人們平靜下來。“共用單車”為何懼怕公共管理?“執法烏龍”事件能否為“共用單車”的健康發展敲響警鐘?仔細捋一遍“共用單車”的發展脈絡,我們不難發現要想讓它健康發展,就必須築牢平臺、用戶和社會這個“鐵三角”,它們就如同單車的車架和前後兩輪,如果哪一點上出了問題,輕則騎起來搖擺不定、費時費力,重則可能東倒西歪、人仰車翻。所以,“共用單車”要闖出一片天地,必須跟著“三步曲”的調子且歌且行。
“三步曲”之一,平臺自強。任何一個平臺都要對自己的産品和服務負責,提供“單車”産品和“共用”服務的“共用單車”平臺亦應如此,當然“揚長避短”是不二法則。“揚長”即平臺為用戶提供更加耐用舒適的單車和更為便捷高效的服務,這點我們不必贅述。相比之下,平臺如何“避短”是公眾更為關心的問題,即平臺如何通過制度設計、技術手段、管理方案以及風險預警與防控等措施引導用戶的行為,使“共用單車”更好地融入社會公共管理。
“三步曲”之二,用戶自律。不管我們承認與否,很多時候讓“共用單車”蒙羞的是騎行的用戶。“隨騎隨還”和“無縫對接”是“共用單車”的最大特點,也是它能夠同公共自行車叫板的最大資本,但是這裡有一個隱含的前提,那便是用戶高度的誠信和自律。就拿還車停放來講,絕不能太過任性地“隨心所欲”,你一個人的騎行方便絕不能以別人難以發現和苦苦找尋為代價。同理,你的隨地停放也絕非一放了之,而不去管停放是否正規。另外,不管騎行與否,都要對自行車愛護有加,絕不能無端亂下黑手。
[責任編輯:葛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