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今日推薦

民資抱團出海融入“一帶一路”

2016年03月09日 07:18:00  來源:經濟參考報
字號:    

  中國民生投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民投”)近期宣佈斥資1億元人民幣,成立“一帶一路”人才培養基金,為中國企業在印尼的發展落地提供本土化人才支援。

  此前,中民投宣佈聯合國內多家民營企業在印尼投資建設一個工業園區,投資金額約為50億美元。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國家,印度尼西亞未來五年經濟發展被普遍看好。記者採訪發現,中民投領銜探索的“産業+金融”模式抱團出海,有助理順企業與當地政商關係、産業鏈協同關係,破解我國海外投資“兩高兩低”瓶頸,進而助推我國産業轉移與結構轉型,服務“一帶一路”國家戰略。

  探索海外産業園模式推動國內産業轉型升級

  創立於2014年的中民投是中國最大的民營投資公司,註冊資本500億元人民幣。作為中國民營資本的代表,中民投服務國家“一帶一路”、“走出去”戰略,圍繞金融全牌照與産業整合兩大經營特色,引領中國民營資本抱團出海,推動國內的産業升級與經濟轉型。

  計劃中的中民印尼産業園,由中民投聯合三一集團、特變電工、宗申集團等數十家國內優勢産業龍頭民營企業共同投資,投資金額達50億美元。通過國內優勢産能和國際優質資源的對接,中民投希望搭建一個獨特的産業和金融相結合的平臺,實現民營經濟的國際拓展和轉型升級。

  印尼當地媒體普遍樂觀看待此項投資,認為其將對印尼的鋼鐵、水泥、礦産和港口等原材料和基建行業帶來重大利好,並創造大量的就業崗位。

  中民投聯合民營企業在海外設立産業園的首站選擇在東盟最大的經濟體印尼,隨著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升級推進,印尼龐大的勞動力儲備、巨大的國內市場和豐富的自然資源,以及印尼打造海上高速公路的計劃,都為中國企業走出去提供了巨大機遇。

  “印尼非常適合中國輸出一些産能,特別是在中國推動"一帶一路"的時機下。我們非常看好中民投印尼産業園的計劃,中民投非常適合做一個中國民企對外投資的牽頭人。”花旗亞太區金融機構部主管Willard McLane説。

  《經濟學人》智庫機構EIU在2009年提出“靈貓六國”概念,哥倫比亞、印尼、越南、埃及、土耳其、南非這六個國家在2008至2013年間經濟增速超過了“金磚四國”。

  業內人士認為,中國和印尼兩國發展階段有很強的互補性:中國已經進入工業化中後期階段,我國的優勢産業和印尼目前開始工業化階段的市場需求正好相吻合。印尼是“一帶一路”國家戰略中“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國家,未來五年印尼在港口、礦産開發等基礎設施領域有巨大的需求,中國民營企業豐富的經驗和雄厚的資金可以為印尼提供有效支援。

  中國國際商會合作發展部副部長孫曉表示,利用東南亞優勢資源探索海外産業園新模式,有助推動優勢産業以製造加服務的一體化方式走出去,是我國加速産業轉型很好的選擇。以産業集群的方式走出去,建立海外生産基地,進而帶動産業輸出、勞動密集型産業轉移、優化産業鏈分工佈局,將提升我國企業在全球的綜合競爭力。

  2015年以來,中民投加快佈局“金融+産業”,繼收購民生國際通航61%股份後,中民投又與盧森堡國際通航集團合作進行全球公務機産業鏈收購;中民投下屬的中民嘉業投資有限公司通過定向增發方式,取得香港上市公司東南國際集團有限公司控股權,這是中民投首次控股上市公司;中民投宣佈與美國白山保險集團有限公司達成協定,中民國際擬以約22億美元的價格收購白山保險旗下再保險公司——思諾國際保險集團全部股權。

  目前,中民投在倫敦、新加坡設立了海外投資平臺,全球化投資版圖日益清晰。

  整合上下游産業鏈破解走出去“兩高兩低”

  記者採訪發現,與單兵作戰“高成本高風險、低效率低收益”相比,借鑒日本、韓國等經濟體走出去的經驗教訓,整合産業鏈上下游發展的“産業園模式”,有助於破解民資出海的三大障礙。

  第一,“聯合艦隊”模式有助突破民企單船出海“小散弱”的瓶頸,強化協同效應提高談判能力。

  “在落實"一帶一路"國家戰略、推進互連互通的重大基礎設施中,以央企和國企為核心的國家隊是政府間重大項目合作的主要承擔者,而民營企業則是市場領域的最佳參與者。國內民營企業單獨到海外投資步履維艱,抱團出海則可以通過投資規模化,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升中國企業整體競爭力。”中民投董事局主席董文標説。

  中民投總裁助理、中民國際CEO廖鋒表示,中國民營企業大多規模偏小,缺少海外投資經驗和應對國際投資風險的能力,面臨著制度、法律、文化隔閡和貿易封鎖、融資難等困難。單個企業海外投資,往往只能嵌入國外産業鏈的單個環節,缺乏上下游配套,受限於人,容易出現發展瓶頸或者成本過高,難以獲得更多的附加值。通過中民投這樣的大型投資機構引導,通過搭建平臺,組織民營企業抱團出海,發揮規模效應與協同效應,共同維護與當地政府的關係、聘請國際律師與專家顧問,將大大降低成本與風險,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增強行業競爭力、收穫最大化利潤。

  第二,“金融+産業”有助彌補民資企業金融知識短板,除了貸款融資,金融機構提供的戰略決策、財務諮詢、市場對接、風險控制等服務成為企業出海的“燃料”與“燈塔”。

  多位民營企業家對記者表示,海外投資最大的困擾之一就是缺乏金融支援,他國金融機構一般不願給不熟悉的中資民營企業提供貸款,即使決定放貸,審核週期也非常長。而金融服務短板嚴重制約了中國企業海外市場的拓展。

  以中國優勢産業工程機械為例,由於金額較大、回收期長,必須依靠賒銷、租賃等供應鏈融資才能開拓市場,缺乏金融輸血的中國企業業務增長乏力,鉅額投資難以收回,進退兩難。還有一些企業在海外開展投資貿易時,因為缺乏匯率避險工具,當匯率發生巨大波動時損失慘重。

  第三,民資抱團出海有助海外維權,同時規避政府干預、民意綁架等風險。

  廖鋒認為,由於海外投資運營經驗不足,政府支援保護平臺也尚未建立,我國民營企業“走出去”自我保護意識欠缺,合法權益受損後往往吃“啞巴虧”。加上發展中國家法制體系不完善,維權的人力、時間成本太大,企業往往不得不放棄維權。以産業園模式抱團出擊能顯著增加話語權,且民企滲透力更強,較少引起所在國的戒心和産業保護,也很少因為政權更疊、執政黨變化導致項目翻盤。

  搭建海外投資平臺理順民資出海三大關係“中民印尼産業園模式,能幫助出海的民營企業理順三個關係:第一是建立穩定持續的高層政商關係,第二是實業與金融之間的配合關係,第三是核心産業和産業鏈上下游企業間的配套關係,而這些僅憑單一企業都難以實現。”中民投總裁李懷珍説。

  李懷珍認為,民營經濟作為我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面臨國內外市場環境變化、要素成本上升與國家經濟結構調整轉型三重壓力,亟須轉型升級,化解成本壓力、重獲競爭優勢、實現持續發展。我國優質民營企業需要加快“走出去”的步伐,通過優勢産能的出口與資源全球配置,助力産業轉型升級,提升價值鏈位置,為國家經濟持續增長提供充足動力,服務國家戰略。

  三一集團對此感觸頗深。儘管其海外戰略成績可圈可點,但隻身走出去的“孤獨”依然困擾企業。三一集團總裁唐修國對記者表示,“"走出去"是民營企業發展的大勢所趨。但如果沒有中民投搭建這樣的海外投資平臺,單個企業出去投資難度很大;而在這樣的平臺下,民營企業之間就可以共用許多服務,與國際金融機構等外方的合作、談判都會順暢得多。信任就是市場經濟的基礎。我們統一在中民投的平臺下面,信任的問題解決了,商業效率就會提高。”

  特變電工董事長張新也表示,特變電工在印度建設了産業基地,但由於孤軍奮戰,談的政策不是很好,土地成本很高,加上當地基礎設施落後、産業鏈不完整,海外運營比較艱難。如果民企能抱團出海、構建産業生態鏈,從規劃立項、政策對接到金融支援提供一體化服務,能就避免盲目決策。

  復星集團CEO梁信軍等業內人士認為,金融體系的配套服務是中國企業走出去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回顧日本企業走向全球化的過程中,無不伴隨著三井、三菱、住友等財團的貼身服務。中國民營企業走出去也需要金融資本架橋開路,嫁接海外優勢資源,中民投聯手民營企業抱團出海的“産業園模式”是一個很好的探索。

  據透露,中民投未來還計劃將印尼産業園建設的經驗模式複製到對泰國、哈薩克等國的投資經營中,未來數年內再建立5至7個海外産業園,實現産業園之間的上下游配合和規模效應。

  産業和金融資本聯手民資出海還需“後援團”

  專家認為,在産業資本和金融資本聯手走出去的過程中,應發揮民資先鋒隊的作用,同時也需要國家在融資支援、品牌輸出、資訊資訊等方面提供保障。

  第一,國家要支援、助推打造有國際品牌的企業家形象代言人。復旦大學傳播與國家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李良榮認為,中國企業走出去也是中國形象和影響力輸出的過程。日韓在經濟崛起的同時,也在全球成功塑造了松下幸之助、豐田喜一郎等成功的企業家形象,成為本國價值觀和文化輸出的重要載體。我國也應有意識地培養和塑造一批在國際特別是亞洲有號召力的民營企業家形象,提升海外企業界和民眾對中國企業、中國品牌的認可和喜愛,為“走出去”營造良好的氛圍。

  第二,通過特別基金等金融安排,給予民營企業資金支援,降低其融資成本。國家資訊中心經濟預測部世界經濟研究室副研究員張茉楠表示,發達國家在全球化擴張階段都有設立特別金融機構或建立特別基金的經驗,例如英聯邦開發公司、德意志開發公司、丹麥工業化基金、美國海外私人投資公司、日本海外經濟合作基金、韓國進出口銀行、亞洲四小龍的“海外創業資本基金”、“海外損失準備金制度”等,以幫助中小企業實現海外融資的便利性。建議在國開行、絲路基金等框架下設立民營企業專項額度,適度支援民營企業。

  第三,在資訊資訊層面給民營企業開“端口”。三一集團總裁唐修國等業界人士認為,“走出去”資訊最重要,海外市場風雲變幻,任何風吹草動都可能給企業帶來滅頂之災。建議國家培育一批第三方機構,及時為民營企業傳遞“一帶一路”沿線各國最新政策、宏觀經濟狀況、政局分析、投資風險評估等資訊和資訊,幫助企業提前應對、化解風險。

[責任編輯:吳曉寒]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