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商業

杭州網貸平臺宣稱國企控股 千名投資者被套上億

2017年03月16日 08:32:33  來源:央廣網
字號:    

  央廣網杭州3月15日消息(記者管昕 浙江之聲記者李錄賓)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最近這幾年,網際網路金融在投資理財市場上異常火熱。美麗可期的市場前景固然讓人心動,但良莠不齊的行業現狀也暗藏著高風險,甚至是金融陷阱。近日,浙江杭州網貸平臺“君享金融”、“億好金服”出現的兌付危機,就套牢了上千名投資者,涉及金額上億元。目前,當地公安機關已經對此立案偵查。

  億好金服的官網上至今宣稱有“國企控股”

  記者深入調查發現,杭州這兩家網貸平臺都打著“國企控股”的旗號,拉國有資本“站臺背書”。投資者們紛紛表示,因為相信“國企”,才選擇了“君享金融”、“億好金服”這兩個P2P平臺。所謂“國企”只是被利用的招牌,還是真的參與其中?

  杭州白領周先生一直很關注金融理財,去年雙十一,他偶然看到杭州君享金融在網路上的宣傳推廣。靈活的理財期限,較高的理財收益,國資的控股背景,周先生心動了。“雙十一時候投的,當時看到迅雷、券媽媽上都有推廣,然後我們去看了網站,我們相信它,就投了這個平臺。”

  周先生投資的是一款P2P理財産品,年利率14%,借款期限90天,還款方式為按月付息,到期還本。周先生投了5萬試水,但到了今年1月8日,他卻發現,系統不能提現了。他找到君享金融的運營方——杭州君享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工作人員解釋説,由於銀行存管系統技術對接,平臺暫停了處理提現申請,讓周先生放心。兩天后,君享金融平臺恢復了提現功能,周先生懸著的一顆心終於落下了,於是又追加了一萬元的投資。“我9號去正常,所以1月11號又投了一萬,因為11號回款正常了,我才敢再投的,結果12號兌付就沒有出了,13號又去了現場。那天很多人,當天晚上五六十人,股東叫張波,説平臺出問題了,資金鏈斷裂。”

  君享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發佈的《逾期項目兌付公告》稱,因為浙江省衢州市某房地産公司項目出現了問題,造成客戶的回款延誤。公告同時承諾,自2017年1月16號開始,公司將逐步處理14號前的逾期欠款;1月17號起,平臺開始恢復正常回款,並按正常兌付時間處理提現。不過,這些承諾最終都沒有兌現。

  記者調查發現,網路上有關君享金融的維權QQ群不下數十個,多的群裏有一兩千投資者,少的也有數百人,不少人都將自己的全副身家投了進去。

  君享金融的一位管理層告訴記者,目前君享金融兌付危機涉及1千多人,1.38個億。

  逾期的鉅額款項還能到位嗎?杭州君享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現場負責人稱,給不了明確説法。該負責人説,現在裏面沒人負責,老闆好幾天都聯繫不上了,至於怎麼處理,他也不清楚。

  “君享金融”共有30多名員工,目前公司已經正式解散。而君享金融網貸平臺的股東,也是實際控制人的張波,已被公安機關以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立案偵查,近日正在等待檢察機關的正式批捕。

  “君享金融”于2016年6月正式上線,平臺項目標的分為房貸、車貸及項目貸,年化收益在6-18%,投資期限在30-180天不等。投資者紛紛表示,選擇這一平臺,看中的是它宣稱有國資背景,這所謂的國資背景指的是誰?靠譜嗎?為何上線短短數月,網貸平臺就出了問題?

  採訪中,不少投資者都表示,君享金融在業內名不見經傳,之所以投資該平臺,衝的就是它的國資係背景。“網站上寫著國資控股,安全有保障。我們去查他的背景,工商登記顯示光大控股51%。一般平臺國企控股20、30都算多的。如果是一個私人企業,我們也不敢投。”

  記者調查發現,君享金融和另一網貸平臺億好金服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億好金服目前也已陷入兌付危機。這兩家網貸平臺51%的控股股東均為浙江光大金盛的資産管理有限公司。

  時至今日,在君享金融和億好金服的平臺上,依然挂著宣傳語“國企控股平臺,安全有保障!”字樣。

  記者來到浙江光大發展總公司,只見大門緊閉,不見工作人員。其公司標識和中國光大集團的標識有雷同之處。

  公開資料顯示,君享金融隸屬於杭州君享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該公司註冊資本1億元,張波佔股49%、浙江光大金盛資産管理有限公司佔股51%。其中,光大金盛的股東為浙江光大商貿實業公司和浙江光大文化傳播有限公司。這兩者往上追溯,都是浙江光大發展總公司旗下的子公司。浙江光大發展總公司是實行獨立核算、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國有企業,公司法定代表人李令軍同時也是光大金盛的法定代表人。李令軍接受採訪時稱,對君享金融平臺宣傳的國企控股不知情,也不認識佔股49%的張波。

  李令軍説:“國資控股的説法,是他們説的,我們沒授權,也沒叫它這麼宣傳,我都不認識他。”

  作為工商登記的大股東,李令軍卻表示,光大金盛從來沒有插手過君享金融平臺的運營,出了事也跟光大無關。李令軍説:“這個我們不管的,他就是亂宣傳。虧了也是他(張波)自己的事情,自己的責任和問題。”

  中國光大集團在其官網聲明稱未授權浙江光大發展總公司相關業務

  早在2016年6月30日,浙江光大發展總公司發佈了一則關於戰略投資企業及戰略合作夥伴的聲明。聲明中明確君享金融是其子公司的戰略合作夥伴,但在君享金融出事當天,也就是2017年1月8日,光大方面卻將上述聲明中關於君享金融的內容刪除。

  君享金融平臺出事後,投資人曾找到浙江光大發展總公司。多位投資人告訴記者,光大方面曾向投資人出示一份秘密協議,內容顯示光大只是賣了國資的招牌給了張波。“光大給我們看了一個黑白合同,大致意思是實繳的5100萬是張波代繳的。實際經營也是張波,光大不承擔責任。”

  對於投資者口中的這份協議,記者也曾向浙江光大發展總公司法定代表人李令軍進行求證,其既未否認,也未承認。李令軍説:“以公安調查為準。這個事情很複雜,以統一口徑為準。現在不太適合討論這個事。”

  北京德和衡律師事務所謝培均律師認為,如果真的存在這份秘密協議,也僅對協議雙方産生約束,並不影響浙江光大在此事件中應該承擔的責任。“私底下簽訂秘密協議的操作,在現有公司交易中比較常見,但該協議只能對雙方內部發生效力,不能對外産生效力。也就是説,光大金盛是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的,它應該在它認繳出資前提下來承擔相應責任。”

  浙江光大發展總公司的官網,其旗下的網貸平臺不在少數,包括多多理財、光大線上,光大宏創、念錢安、城城理財等。君享金融和億好金服出現兌付危機後,多家平臺已脫離光大背景。

  浙江光大發展總公司法人代表李令軍説:“現在全部都清了,不允許再搞了。“

  至於從什麼時候退的,李令軍回應説:“反正在處理。”

  浙江大學網際網路金融研究院副院長李有星認為,不少中小平臺以尋求國資背景作為增信主要手段,以此獲客。這其中不排除網貸平臺和“國資”為了各自利益進行“協商”、但實質上不存在的合作。這是監管未完善時期、行業野蠻階段的現象。作為投資者,不能盲目相信國資背書。

  李有星指出,如果只是把國資背景做幌子,有名無實,放棄國資股東規範化的優勢,讓社會上的人去操縱,甚至違反規定來運營金融,最後一定會出問題。

  作為國企的浙江光大發展總公司,在君享金融、億好金服的兌付危機中,是否應該承擔責任?涉案的1.38億究竟流向了何方?有關事情進展,中國之聲將持續關注。

[責任編輯:郭曉康]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