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商業

曾經有一份工作讓人年入百萬 如今他或將面臨出局尷尬

2016年08月19日 14:37:06  來源:嘉豐瑞德
字號:    

  曾有那麼一份工作,年入百萬元是很平常的事,但如今卻可能面臨尷尬出局的境地。

  近日,國家工商總局發佈《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實施條例(徵求意見稿)》,其中的第二條提到“金融消費者以外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以營利為目的而購買、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的行為不適用本條例。”

  而這項有關適用範圍的界定,被認為是“職業打假人”將不再受消法保護的信號。

這份工作曾讓人年入百萬 如今或將面臨出局尷尬

  曾年入百萬不是夢

  在年入百萬的各人群中,職業打假人就位列其中。即便有的打假人此前不懂法,不懂各種專業知識,但其打假技能、手段以及對消費領域相關法律法規的掌握都會隨著時間推移逐漸變得純熟。

  據此前媒體報道,草根出身的劉艷清在“入行”15年後,通過自學相關法律法規知識,並拜師鑽研珠寶鑒定,已組建起一支約10人的專業打假團隊,每次與大商場“過招”基本也都能贏下,獲賠率超90%。而其本人年入也能近百萬。

  此外,也有“入行”多年的職業打假人表示,在這個行當,一年收入上百萬元很正常。

  當時,此類新聞被曝出的時候,很多人也是蠢蠢欲動,想嘗試一下。但國內知名財富管理機構嘉豐瑞德的金融分析師表示,年入百萬的工作並不好做,法律知識和職業技能都需要有,如果不具備,還是腳踏實地組好現在的工作,或是通過理財,如配置國債、穩利精選組合投資計劃等增加額外收入。另外,這份工作其實是夾縫中“求生存”。

  存道德瑕疵飽受爭議

  百萬年薪背後的職業打假人其實飽受爭議,而爭議的焦點就在於道德。

有人認為,職業打假者是“知假買假”,表面上看起來是在為消費者爭取權益,不讓其他消費者上當受騙,但實際只是為了“賠償款”。

  有人認為,職業打假者是“知假買假”,表面上看起來是在為消費者爭取權益,不讓其他消費者上當受騙,但實際只是為了“賠償款”。

  另外,也有商家表示,職業打假者其實是借機敲詐,這些人往往會開出比商品價格高幾倍的賠償額。當然,也有人背後收錢和商傢俬了。

  所以,在此前涌現出的一大批職業打假人中,有些人已在爭議中退出,其餘很多“堅守崗位”的,已開始合作成立公司,謀求轉型。

  出不出局影響何在?

  此前,職業打假人還僅是飽受爭議,但在相關條例出臺後,卻要面臨可能出局的境遇。不過對此條例,很多人也持有不同意見。

  有網友表示,“事實上職業打假對消費者只有好處沒有壞處,為什麼不與保護?”、“打假不該分職業與否,只要是假,人人可打!如真的這樣立法是社會的倒退!”;也有網友表示,“職業打假人這個詞不是早就變味了麼?專指那些專門找假冒偽劣産品來敲詐商家的人,敲詐不成才投訴上去”。

嘉豐瑞德的金融分析師表示,雖然有些職業打假人的道德確實存在瑕疵,但也不能一棒子打死。畢竟,消費者自己維權的成本太高,且不能準確鑒別商品的真假,而職業打假人從某種程度上確實可以對假商品起到一定的監督和遏製作用,如果出局,可能産生更多的假冒偽劣商品。

  嘉豐瑞德的金融分析師表示,雖然有些職業打假人的道德確實存在瑕疵,但也不能一棒子打死。畢竟,消費者自己維權的成本太高,且不能準確鑒別商品的真假,而職業打假人從某種程度上確實可以對假商品起到一定的監督和遏製作用,如果出局,可能産生更多的假冒偽劣商品。

  不過,職業打假人也需要法律的監督,不能發生敲詐、私了等事,同時也可以對這部分人群進行職業培訓,以達到真正的“打假”目的。

[責任編輯:李帥]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