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商業

房貸可以抵稅?個稅改革的真正信號是什麼

2016年08月10日 14:55:58  來源:東方網
字號:    

  繼“營改增”落地後,我國稅收領域的另一項重大改革也即將到來。據媒體報道,我國個人所得稅改革將於下半年加快推進。財政部部長樓繼偉近來也在多種場合頻頻放風,稱個稅改革方案已經提交國務院。

  業內預測,改革內容除起徵點變化、邊際稅率調整外,還有望包括分類計稅改為綜合計稅,可選擇個人計稅或家庭計稅,以及將養老、二孩、房貸利息等負擔納入個稅抵扣。

  如果這些預測成真,即將到來的個稅改革,會給我們帶來什麼?

  目前,各界人士對改革方向最集中的猜測,在“分類改綜合”和“個稅抵扣”兩個方面。“分類改綜合”,即將原來的分類計稅改為綜合計稅。分類計稅是將個人的各項收入分開統計、分別計稅;綜合計稅則是將個人的全部收入加在一起後,再根據相應稅率計稅。應當講,這樣的計稅方式更公平、更合理、也更符合國際主流。

  如今個人收入來源多元化,特別是高收入階層在工薪之外還擁有各種投資性收入。過去,不同的收入類別各有起徵點且稅率不一,客觀上為“合理避稅”創造了條件。儘管“合理避稅”並沒有錯,但的確,這相對於僅有工薪收入的群體來説,是一種不公平。“分類改綜合”可有效避免這一問題。

  “個稅抵扣”則是指,將家庭在養老、育兒、乃至房貸等項目上的開支,從稅前總收入中扣除,再以扣除後所剩的金額進行計稅。這的確也是國際通行的計稅方式,不過業內對這一預測中的改革評價不一。多數人認為,個稅抵扣考慮到了不同家庭的不同負擔,總體上是促進了稅收公平;也有專家指出,正是由於家庭情況千變萬化,而“抵扣”是人為設定的,某種程度上會造成新的不公平。

  應當説,與其單純討論“抵扣”是否公平,不如把“抵扣”看作是一種導向和扶助。養老、育兒、住房,正是普通人最感負擔沉重、但又不得不去負擔的幾項主要開支;同時,這些項目的支出水準,也是家庭生活品質的重要指標。如果這幾項開支如預測的那樣納入個稅抵扣,哪怕金額不大,也是一種明確的態度——即國家鼓勵個人將收入用於這些方面,更樂見普通人生活品質的提高;某種程度上,還能帶動相關的消費需求。

  由此看來,備受期待的個稅改革,將有可能在兩個方向上産生作用:一是通過“分類改綜合”,以及起徵點和邊際稅率的調整,進一步體現稅收制度的公平性和嚴肅性。二是通過“個稅抵扣”等方式,更直接地將稅收作為引導個人消費方向和調節社會資源的手段。

  此外,從簡單的“起徵點+稅率”,逐步發展到“綜合計稅”、“個稅抵扣”,也反應了稅收理念的不斷進步,更將促使稅收技術手段同步升級。更重要的是,由於各人的收入情況和家庭情況千變萬化,一旦改革,比起過去簡單“一刀切”的做法,普通人在“納稅”這件事上的參與程度,也將會有質的提高。

  這肯定是一件好事。稅收作為現代國家治理的基石之一,與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它不僅是經濟調節的手段,更是普通人政治參與的體現,理當享有更顯著的“存在感”。有理由相信,這一輪的個稅改革,在進一步凸顯公平和效率之外,還將有助於提升人們的納稅意識和作為納稅人的意識——納稅不僅是義務,也是權利。

[責任編輯:李帥]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