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商業

絲綢之路上的北京民間技藝

2016年07月12日 08:36:46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圖為市民在參觀展覽。

  景泰藍、玉雕、京繡、風箏、泥人……提起北京的傳統民間工藝,不少人都能説出幾樣。這些民間工藝背後都有什麼樣的故事?它們與古代的絲綢之路有怎樣的聯繫?如今它們又有哪些創新與突破?近日,北京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北京民間文藝家協會舉辦了“天工傳桑蓮——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95週年‘一帶一路’主題民間工藝美術展”,用一件件展品串起了絲綢之路,集中展示民間技藝的傳承與創新。

  “桑,指中國是最早採桑養蠶、繅絲織布的國家;蓮,佛教常用,佛教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桑蓮兩個字暗指絲綢之路,一齣一入,代表絲綢之路傳播了技藝和文化。天工,即巧奪天工,也指能工巧匠。正是自古以來的能工巧匠們用他們精湛的技藝承載著中華文明,成就了絲綢之路。”北京民間文藝家協會副秘書長史燕明向筆者介紹説。

  本次展覽匯聚了來自全國各地的民間工藝美術家。他們秉承“做專、做精、做細、做實”的中國工匠精神,精心創作了200余件“一帶一路”主題的民間工藝美術作品。其內容涵蓋40多個藝術門類,包括17個國家級非遺項目和23個北京市級非遺項目。

  在展覽現場,筆者看到,市民參展熱情高漲。在微型木雕展櫃旁邊,一位滿頭白髮的老者正在聚精會神地拍照。老人姓劉,見筆者注意,劉奶奶放下相機,指著展櫃裏的織布機説:“我年輕的時候用它織過布,所以對它特別有感情。今天陪孫女來看展覽,是想給孩子增加一些課外知識,沒想到我也在這裡找到了年輕時的回憶。”

  像劉奶奶一樣在本次展覽中找到“親切感”的人還有不少。柴先生自幼喜愛風箏,展覽上各式各樣精美絕倫的風箏令他讚不絕口。“這次參觀真是不虛此行,要不是來到這裡,我這個‘風箏迷’還不知道世界上竟然還有左右不對稱的風箏,真讓我大開眼界。”柴先生指著展出的一隻不對稱的風箏感慨道。

  “時至今日,我們不僅要再現當年的傳統技藝,更重要的是要強調發展與創新。”哈氏風箏第四代傳人、北京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哈亦琦認為,展覽最大的亮點在於“創新”。“比如我們展出的‘不對稱風箏’,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但我們今天的藝術家就做到了,可謂是一次‘革命性的創新’。”

  “這次展覽不僅讓民眾有機會接觸到平常見不到的一些作品,更是給了我們民間藝術家一個很好的平臺去弘揚傳統文化,展示工藝作品。”景泰藍工藝《繁花似錦》作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景泰藍技藝傳承人鐘連盛對筆者説。

  “希望通過這次展覽能讓更多人了解傳統民間工藝的魅力,也幫助民間藝術家把作品推得更廣,把中國傳統文化傳得更遠。”史燕明表示。

[責任編輯:葛新燕]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