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商業

蘇寧收購國際米蘭:光鮮背後是硬戰

2016年06月07日 12:58:00  來源:新京報
字號:    

  ■ 一家之言

  蘇寧要真正獲得可觀的商業利益,需要帶領國際米蘭打破“戰績差導致收入更差、收入差導致投入更低、投入更低導致戰績越差”的惡性迴圈。而國際米蘭至少短期對蘇寧來説是個老虎機。

  6月6日,蘇寧在南京召開“蘇寧並購國際米蘭媒體通報會”,宣佈旗下蘇寧體育産業集團以2.7億歐元的總對價,通過認購新股及收購老股的方式,獲得國際米蘭俱樂部70%的股權。

  作為首嘗掌舵全球五大聯賽豪門球隊的中國企業,蘇寧控股國際米蘭俱樂部在國內激起的輿論浪潮,實際上已超過了收購事件本身。輿論習慣性地將這一標桿事件賦予了超越商業行為本身的意義,如對中國足球的制度、管理能力、文化和運作經驗等的影響,以及由此對中國足球産生的“曲線救國”效應等。但這是一場收購國際老牌頂級俱樂部事件本身難以承載的當量。

  在商言商,國際米蘭作為一家擁有108年曆史的老牌俱樂部,儘管近年來戰績不佳,五年無緣意甲前三,但從商業運作和管理上,這並非死結。蘇寧的入駐能否讓國際米蘭走出困境,才是蘇寧要迎接的硬戰,畢竟,蘇寧體育産業集團本身是上市公司旗下的全資子公司,那麼收購就需對股東負責,收購本身的商業利益更為突出。

  還有一種值得反思的輿論是,僅根據收購事件本身,就演繹出各種所謂的協同效應,如對蘇寧易購戶外運動品牌等産生的協同提振效應,中國品牌打入歐洲市場的預期效應等。這些都處於紙上談兵階段,都取決於蘇寧能否運轉好國際米蘭俱樂部。靜下心來想想,即便不通過收購,這些避實就虛的商業協同內容,通過其他合作形式也是可以達到的,如中國品牌開拓歐洲市場,中外足球間的交流等。

  收購本身若只是達成這些效果的話,就如同為了吃幾斤豬肉,難道非要養頭豬不成?相信蘇寧收購國際米蘭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其下的棋局要更大。

  事實上,蘇寧抱得老美人歸,要真正獲得可觀的商業利益,需要帶領國際米蘭打破“戰績差導致收入更差、收入差導致投入更低、投入更低導致戰績越差”的惡性迴圈。而要打破這個惡性迴圈,國際米蘭至少短期對蘇寧來説是個老虎機。

  首先,蘇寧需要為國際米蘭消化掉本賽季6000萬左右歐元的赤字窟窿,據悉去年國際米蘭在轉會市場用先租後買方式引進了多名球員,其中和多人的合同含有強制買斷條款,不論是要強制“平倉”還是最終履約,都需要真金白銀輸入。據悉國際米蘭還存在4億歐元左右的債務,也要蘇寧善後處理。

  其次,國際米蘭的青訓項目,也是需要運營資金的,且資金投入能否産生預期效果,如挖掘到豪華歐洲青訓團隊等,也待觀察。事實上,2013年托希爾花費3.6億歐元入駐國際米蘭,應該也是信心十足的,但最終看來是一場失敗的投資。

  再次,要推動國際米蘭走出惡性迴圈,需要提升球隊薪資額,花費高價聘請好的教練和球員,盡可能獲得包括廣告收入在內的各種附加收入,如至少讓國際米蘭球隊穿著標識有蘇寧的球衣,多打幾場球,甚至衝入歐超決賽等,這些都需要真金白銀。而若達不到預想的效果,國際米蘭對蘇寧就是個會吃錢的老虎機。

  最後,要挽救國際米蘭也不是有錢就可以的,托希爾不是缺錢的主,否則也不敢收購花錢的俱樂部。近年來歐洲的諸多頂級足球俱樂部都普遍運營沒以前好,與數字技術的普及影響其廣告和門票等收入有一定的關係。

  同時個性化的消費訴求與俱樂部衍生服務的標準化消費供給的衝突,也是一個重要原因。而目前看,即便是國際頂級足球俱樂部,也還沒有探尋出新的商業模式和盈利模式,蘇寧能否探尋出來,而非簡單地把國際俱樂部的所謂經驗帶到中國大陸吃便當,決定著蘇寧這筆投資的成敗。

  總之,期待蘇寧光鮮收購國際米蘭,能夠通過一場艱苦鏖戰,探尋出新的俱樂部盈利模式和商業模式,輸出中國品牌的同時,輸出中國管理和商業模式。

  □劉曉忠(財經專欄作家,資深金融從業者)

[責任編輯:李帥]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