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商業

産能過剩導致投資回報下滑 多地限期清理僵屍企業

2016年06月06日 13:27:00  來源:人民網
字號:    

  中國的投資回報率(ROI)連續多年大幅下滑。有數據顯示,中國的投資回報率從1993年15.67%的高水準持續下降,2000年至2008年穩定在8%至10%。金融危機後,投資回報率水準再度大幅下降,2014年已經降至2.7%的歷史低點。用國家資訊中心首席經濟師範劍平的話説,中國經濟的癥結不是速度而是投資回報率下降。

  投資回報率直線降低的背後,是中國巨大的過剩産能和嚴重不合理的資源配置現實,去産能迫在眉睫。

  一場以去産能為任務之首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攻堅戰,正在各地打響。《經濟參考報》記者近日深入北京、上海、浙江、江蘇、廣東、甘肅、貴州、吉林、遼寧等省區市採訪了解到,各地已經或正在制定去産能細化方案和試點計劃,其中普遍注重退出舊産能與培育新供給統一,注重構建産能出清、準入等機制建設,注重市場主導與政府引導相結合。不過,考慮到客觀存在的穩定風險、地方利益等因素,仍需要優化政策環境,構建去産能的動力機制及産能結構優化長效機制。

  地方佈局去産能

  在地方去産能佈局中,各地普遍既做“減法”也做“加法”,在重視人員安置和防範金融風險的同時,推動産能過剩行業轉型升級。

  “已經制定了初步方案,用三到五年時間再關閉退出煤礦510處,壓縮煤礦規模7081萬噸左右。”貴州省能源局局長張應偉説,到2020年,該省煤礦總數將從1260處減少到700處。

  廣東省在供給側改革方案中明確,到2018年底,基本實現僵屍企業市場出清,全面完成國家下達的淘汰落後産能任務。

  江蘇省也出臺了系統推進供給側改革的方案,其中明確2016、2018、2020年三階段目標分解表,如到2018年底,分別壓減煤炭、鋼鐵、水泥、平板玻璃、船舶産能700萬噸、1255萬噸、600萬噸、800萬重量箱、330萬載重噸,並基本出清僵屍企業。

  《經濟參考報》記者了解到,當前全國範圍內的去産能工作“攻堅”氛圍漸起,多數省份已制定了細化方案和試點計劃。

  在産業結構相對較重的資源型省份,如甘肅省,提出探索保留産能與退出産能適度掛鉤,通過兼併重組提升綜合競爭力,推動鋼鐵行業轉型升級。甘肅酒鋼集團共計劃淘汰鐵産能200萬噸、鋼産能300萬噸,分別佔總産能的18.2%、21.7%。

  與此同時,各地都在有針對性地打造新增長點,因地制宜擴大有效供給。在浙江省,除了騰籠換鳥淘汰“低小散”塊狀經濟的過剩産能外,還通過打造百個特色小鎮來培育新的有效供給,聚焦資訊、環保、健康、旅遊、時尚、金融、高端裝備製造等七大産業。貴州省實施“百企引進”和“千企改造”,對傳統産業的1000戶企業實施技術改造,並聚焦大數據、大生態、大旅遊行業等“長板”和基礎設施、教育、醫療等“短板”。

  健全産能出清和準入機制

  記者注意到,在目標明確、任務較重的形勢下,各地正著手構建産能出清機制和準入機制,並著力推進産業鏈整合、産業內部轉移及國際産能合作等。

  據了解,目前一些地方正在建立産能出清機制。廣東省詳細提出包括建立“僵屍企業數據庫”、分類處置僵屍企業等八項內容的《去産能行動計劃》,包括出臺國有企業出清重組僵屍企業促進結構優化的指導意見,以及省屬國有企業出清重組僵屍企業促進結構優化的實施方案。

  貴州省能源局副局長胡世延説,當地堅持整體推進與重點突破相結合,計劃在煤炭行業選擇三至五家主體企業率先突破,為整體推進探索有益經驗,以做好職工安置為重點,處理好企業資産債務。

  與此同時,健全産業準入機制,嚴控産能增量。江蘇省宿遷市研究制定了《關於建立工業投資項目準入評估制度的實施意見》,提出對屬於嚴重過剩産能行業和高污染高耗能的項目堅決不要,不以任何名義、任何方式核準備案産能嚴重過剩行業新增産能項目。貴州省明確,三年內原則上停止審批新建煤礦項目,新增産能的技術改造和産能核增項目,一律實行減量置換。

  一些地方還提出,將充分運用大數據技術改進經濟運作監測和風險預警,建立完善設備註冊制度和産能監測體系,形成包括生産能力調查、測算、發佈在內的工業産出和産能利用監測預警制度。

  此外,多地正著力於促進産業轉移,加強國際産能合作。甘肅省提出,積極推進一批重點企業,到中亞、西亞等國家投資興辦生産線,進一步提高企業國際産能合作水準。廣東提出三年累計推動珠三角地區1600個項目轉移落戶粵東西北地區,三年累計新增境外投資額達400億美元,初步形成境內外産業鏈協同發展格局。

  一些生存壓力較大的企業,也開始主動轉移、升級産能。“逼得沒辦法,要淘汰的都是近年上的新裝備,不‘走出去’就變成廢鐵了,還要雇人看著。”甘肅酒鋼集團董事長陳春林説,酒鋼正在突破困難與牙買加商談建設一個産業園區,其中包括轉移榆鋼公司100萬噸的鋼鐵産能項目,並將根據後續市場及資源情況,對其擴能改造,形成200萬噸産能規模。

  去産能宜加強市場化手段

  專家表示,舊的經濟增長動力在下降,新的動力沒形成,中國未來更須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經濟參考報》記者發現,多個省份已經出臺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案或去産能方案中,均提出完善市場機制,促進企業規範化退出。但部分地方官員、企業界人士和專家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客觀存在的穩定風險、地方的利益考量等仍需要通過優化政策環境,調動各方積極性,構建去産能的動力機制和産能結構優化長效機制。

  一是在繼續營造積極的政策環境,適當調整幹部考核。部分基層幹部和專家建議,適當調整強化幹部考核政策等,一方面加強地方政府的主體責任,對完成去産能清理僵屍企業的“硬任務”強化考核,另一方面考慮因化解過剩産能、清理僵屍企業適當調低相應考核指標。同時圍繞有利於完成去産能的總量目標,鼓勵地方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機制創新。

  二是繼續營造更加市場化的環境,鼓勵産能有效出清。多地經信委人士表示,産能出清宜加強市場化手段,重在標準建設和監管,更多用統一的綠色、安全、技術等標準來衡量,促進産能出清。

  三是推動財稅等政策創新,從源頭遏制盲目擴張。部分基層幹部認為,我國稅制以增值稅等間接稅為主體,且稅款徵收環節主要放在生産製造環節,這種利益機制易誘導地方傾向於扶持高投入、高産出的行業,建議在長期逐步提高直接稅比重的同時,可考慮在間接稅徵收環節做一些調整,如主要間接稅在消費環節徵收等。

  四是針對産業發展大數據欠缺等問題,在更大範圍內建立長效協防機制。對於一些地方存在實際整體産能遠超統計數據的情形。部分專家建議,需要在認真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根據市場需求設定相關行業的總量“天花板”,並建立靈敏的資訊反饋、常態監督與及時糾錯機制。

[責任編輯:李帥]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