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人物

曹德旺又陷入莫名其妙網路風波 誰在誤導公眾?

2017年06月20日 08:57:35  來源:錢江晚報
字號:    

  曹德旺被“痛不欲生”,誰在誤導公眾

  “曹德旺痛不欲生”,“用10億美元換來辱罵、遊行、罰款”……近日,福耀集團董事長曹德旺又陷入一場莫名其妙的網路風波。原因是,有媒體報道,福耀在美國俄亥俄州代頓市投資興建的工廠,“出現了很大的文化衝突”,消息傳到國內後,卻被一些媒體和公號不斷扭曲誇大,讓人感覺這家工廠遭遇嚴重水土不服,甚至快辦不下去了一樣。

  對比原來關於此事的報道以及隨後流行的説法,便可看到一些事實被有意無意地“改寫”了。比如,曹德旺接受採訪談及此事時表示,解雇兩名高管是因為“他們不盡職,浪費我的錢”,報道用的形容詞是“他嘆息稱”,但在有的文章中卻變成了“痛不欲生”。

  轉載和評論此事的文章,可以肯定並沒有採訪過曹德旺本人,也沒有親赴美國工廠採訪,怎麼能如此惟妙惟肖地描繪曹德旺與被解僱員工的心情?或許是為了突出“主線”,多數文章也沒有轉述該工廠人力資源副總裁的説法,他表示,過去數月裏,工廠的氣氛已極大改善,其中包括採取了很多新的安全措施,以及將員工時薪提高了兩美元。

  很難説這些文章都是故意抹黑曹德旺,也許不過是為了吸引眼球罷了。但如此不顧事實,大肆渲染,不僅對企業不公,也打擊了國內企業走出去的熱情。就事情本身來講,企業解僱員工或發生訴訟,並不是什麼罕見的事,在搞清楚誰是誰非之前,公允的做法是客觀呈現雙方的説法。福耀集團的這家美國工廠雖然屬於新辦企業,但其在國外銷售産品、興建生産基地,卻不是只有兩三年的時間。為了在美投資辦廠,按曹德旺的説法,福耀集團對美國已經考察了20年。

  如何與當地市場、法規制度對接,相信曹德旺事前做過大量準備工作。記得前不久,曹德旺還細緻地對比過中美兩國的製造成本,可見他在美國投資辦廠並不是一時頭腦發熱。當然,這也不意味著進入當地後,就一定能夠一帆風順,心想事成。只不過,有些問題只有在工廠真正運作起來後才可能碰到,也才能有切身體會。碰到問題解決問題,這本身就是企業運作的正常機制,無須驚訝,更不必誇大。

  目前,福耀集團在美國投資超過10億美元,代頓的工廠已成為全球最大汽車玻璃單體工廠,將為美國市場提供四分之一的汽車玻璃配套需求。福耀集團既不會也不可能因為工廠運作出點麻煩就鎩羽而歸,人們也不該對中國企業“走出去”遭遇點挫折就冷嘲熱諷,火上澆油。中國企業走出國門,在世界各地投資設廠、開拓市場,是中國經濟實現轉型升級的一大關鍵。企業既要充分了解投資目的地的市場與政策,做到知己知彼,但也不要被一時困難嚇倒。

[責任編輯:郭曉康]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