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人物

巴菲特傳記作者:組織中國人參加巴菲特股東大會已成一個産業

2017年05月10日 10:29:10  來源:澎湃新聞
字號:    

  “有時候必須承認,對於外州的人,尤其是外國人,沃倫·巴菲特比我們內布拉斯加州本身更有名。”在今年的伯克希爾·哈撒韋股東大會期間舉行的中國投資人酒會上,美國內布拉斯加州州長皮特*瑞克茨(Pete Rickette) 戲謔道。

  對於內布拉斯加州小城奧馬哈而言,“股神”巴菲特更加意義非凡。巴菲特被世人譽為“奧馬哈的先知”(the oracle of Omaha),每年5月的第一個週末,數以萬計的投資人空降奧馬哈,他們把這稱為朝聖之旅。

  今年的這個週末天氣尤其好,晴空萬里,城中鬱鬱蔥蔥,一片翠綠。“沃倫能控制天氣。”當地電視臺氣象播音員玩笑似地感慨道。

  作為巴菲特的出生和成長之地,同時也是他事業起步和輝煌之地,奧巴哈的小城氣質同樣也在巴菲特身上留下了難以磨沒的痕跡。

  澎湃新聞記者在《奧馬哈世界先驅報》總部,採訪了巴菲特傳記《奧馬哈先知:沃倫·巴菲特和他的故鄉如何互相成就彼此》(The Oracle and Omaha: How Warren Buffett and His Hometown Shaped Each Other)的作者史蒂夫·喬丹(Steve Jordon)。

  澎湃新聞:你當初寫這本書的初衷是什麼?

  喬丹:當時我供職的《奧馬哈世界先驅報》有意向出一本有關巴菲特和奧馬哈的書,因為巴菲特是我們這個中西部小城最出名的人物,巴菲特的成長與奧馬哈密切相關,而奧馬哈的發展,無論是經濟還是公共事業隨處可見巴菲特的影響力,我們想知道這兩者之間是如何相互影響的。我的條線是保險産業,同時也跟蹤報道巴菲特以及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長達30年之久。另外,我還有一個名叫《沃倫觀察》(Warren Watch)的週日專欄,每週一期專門寫巴菲特相關報道。很自然地我就成了這本書的主筆。

  澎湃新聞:《沃倫觀察》專欄的內容主要是關於什麼的?主打八卦小道消息還是嚴肅商業新聞?一般你是怎麼操作的?

  喬丹:這個週日專欄迄今為止有7年的歷史了,一般會寫我從各個信源和渠道聽到的關於巴菲特本人,他的公司以及他們家族成員一切相關資訊。從開始到現在,從沒有擔心過會出現素材短缺,因為每週總有東西可寫,我一般到週四的時候基本上知道本週該寫些什麼,週五能寫完,如有突發事件和新料也會及時加入,專欄長度在500字左右。讀者們很喜歡這個專欄,因為他們對巴菲特相關的內容非常感興趣,而且我寫的內容起碼有一半以上是原創的內容和消息,沒有在其他地方發表過,即使之前有相關報道,我也為讀者提供了一個專門報道和觀察巴菲特多年的作者的獨特視角和解讀。

  澎湃新聞:這本書的創作過程是怎麼樣的?巴菲特本人知道這本書嗎?他給予了哪些配合?

  喬丹:整本書的素材收集和寫作過程歷時7個月,從2012年9月開始,巴菲特知道我要寫這本書,他也給了我一個小時的面對面專訪他的機會,他建議專訪放在後半段進行,這樣我就可以知道該問哪些問題。我報道和跟蹤他的消息多年,很多資料和資訊都掌握得很全,有些問題和資訊沒有必要重復發問。我最後在2013年2月份專訪了他,書是4月份趕在當年的股東大會召開之前出版的。巴菲特還專門為此書拍攝了封面照片。

  巴菲特沒提出過要審稿

  澎湃新聞:《奧馬哈世界先驅報》是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旗下的報紙,在該書出版之前,巴菲特本人或者他公司相關人員有沒有提出過要審稿或者對相關內容提出修改意見?

  喬丹:沒有,從來沒有,書內容的修改和取捨都是由報社的相關編輯完成的,巴菲特方面沒有參與。

  澎湃新聞:書出版之後,有沒有得到巴菲特本人的反饋?

  喬丹:有。我們把書印刷出來的第一版送去給他過目,他表示很喜歡,然後就把書還回來了,因為我提出要保留第一版,現在第一版書還保留在我太太那裏。之後巴菲特還把這本書送給了好幾個朋友,但我不知道他是自己買的,還是報社送的。

  這是巴菲特爺爺的雜貨舖模型,原版的店舖早已拆除,這是在當地的歷史博物館中的模型

  奧馬哈的影響

  澎拜新聞:回到書的主題,奧馬哈這個城市是如何影響了巴菲特?

  喬丹:奧馬哈是一個典型的中西部城市,巴菲特的爺爺曾在這裡經營著一家雜貨店,巴菲特小時候在他爺爺店裏幹過活,這個經歷讓他知道他不喜歡幹雜活,不喜歡幹苦力,但是他喜歡錢。他在奧馬哈長大,在本地結交了很多朋友,當他父親當上國會議員後,他們舉家搬去華盛頓的時候,他不喜歡華盛頓,他不想離開他的朋友和熟悉的環境,所以家人把他送回來讓他住在阿姨家。他喜歡奧馬哈,在這裡他有歸屬感,這裡的氛圍使他可以靜下心來讀書,研究,獨立思考,而不是因大城市紛擾的氛圍而分心,或者被各方意見牽著鼻子走,在這裡他可以自己做決定。他在這裡有一個很大的農場,這種和大城市迥然不同的環境對於他的投資理念也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他相信長期的價值投資而不是短線的投機。

  澎湃新聞:奧馬哈對於他事業發展的影響具體體現在哪?

  喬丹:他太太蘇珊也是奧馬哈本地人,她對巴菲特的影響非常大。她的父親是本地一所大學的教授和系主任,她的家庭在本地也有很強的宗教影響力,可以這麼説蘇珊的家庭在我們這裡是非常有頭有臉受人尊敬的家庭,正如巴菲特本人一樣,他的家庭也非常受人尊敬,因為他的父親是國會議員,他爺爺開了一家大家都熟悉的店舖。當巴菲特最早開始創業,幫別人進行理財投資的時候,他和蘇珊的家庭背景在他的事業上幫了很大的忙,因為別人給錢讓你投資首先需要信任你,他並沒有跟投資人過多解釋他拿這些錢是去幹什麼的,但是那些早期的投資人就是非常信任他。他和他們的關係是生意夥伴,而不是投資人和理財專家。

  和妻子的分工

  澎湃新聞:蘇珊非常關注慈善事業,巴菲特是否受她影響很大?

  喬丹:奧馬哈當地本來就有很強的關注慈善事業的傳統,他的太太蘇珊又非常熱衷民權運動和公共事業,這也的確影響了巴菲特,他很早以前就決定,他賺那麼多錢根本花不完,他要參加慈善和公共事業。他們夫婦的計劃和分工是他負責賺錢,她負責搞慈善。

  澎拜新聞:巴菲特現在的伴侶對他的影響力就遠沒有蘇珊大?

  喬丹:可以這麼説,現在的伴侶更加低調,更關注家庭。從蘇珊到現在的伴侶,這是一個非常平穩的過度過程,當蘇珊決定離開巴菲特,她們並沒有離婚,她覺得巴菲特需要人照顧,就把她的好友介紹給了巴菲特,這個好友就是巴菲特現在的伴侶。

  澎湃新聞:我很好奇,當你面對面採訪巴菲特的時候,你會問諸如上面談到的一些私人問題嗎?還是事先有人關照不要涉及私生活話題?

  喬丹:我的採訪沒有問私人問題,因為這本書的主題非常鮮明,那些問題和這本書的主題不相關,所以沒問。關於他的私生活有很多其他傳記都有很詳細的記載。 

  巴菲特讓奧馬哈更有名

  澎湃新聞:巴菲特又是如何影響奧馬哈這座城市的呢?

  喬丹:首先,巴菲特的知名度是我們這座名不見經傳的中西部小城為外人所熟識,對於美國人來説,也許奧馬哈牛肉很有名,有幾家著名的保險公司,但是對於大多數外國人來説,一聽到奧馬哈他們唯一能想到了這是巴菲特的故鄉,是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總部所在地,很多人千里迢迢來到這裡就是為了見巴菲特。其次,更深遠的影響就是這個城市隨處可見的公共設施,從醫學中心到演出中心到博物館到圖書館到大學,這些都是巴菲特和他的那些早期投資捐贈的回饋社會的項目。比如下月就要開幕的以巴菲特命名的癌症康復中心就是巴菲特孩子的前保姆捐贈的,她先是孩子的保姆,然後嫁給了巴菲特的表弟。除此之外,巴菲特的節儉的生活習慣也給本地的社會樹立了一個很好的榜樣。

  澎湃新聞:作為巴菲特長期的資深的觀察者,你覺得他身上有哪些缺點或者負面的部分?

  喬丹:他太太蘇珊離開了他,雖然他們之後仍然是朋友,但是為此巴菲特很不高興,他也承認自己過多關注事業沒有顧及她的生活和感受,這也同樣適用於他的孩子們身上,雖然他作為一個父親一直陪伴他們長大,但是他們之前的關係有時是很疏遠的,他的孩子們也提到即使身處在同一個屋檐下,巴菲特大多數時候還是自顧自地忙事業,對他們的關心太少。除了事業,其他他都不太關心。當然作為富人,他也時常受到攻擊和批評,因為不少人就是不喜歡有錢人。

  澎湃新聞:巴菲特有沒有正面透露過繼承人的問題?或者根據你多年的觀察,這個人選已經確定了嗎?

  喬丹:我當面問過他類似問題,他提到了公司規模太大,一下子要改變很難,他説他仍然可以繼續很久很久,關於某個特定繼承人名字他是不會説的。當時有個所謂繼承人委員會,由巴菲特和他的生意夥伴組成,他們討論的話題是如果巴菲特遭遇不測,誰來繼承這個公司,那個委員會成立於50年前,巴菲特現在仍舊好好的。我覺得如果明天有突發事件,他們絕對是有繼承人備選的,但他們現在不會透露,而且繼承人是需要董事會選舉通過的,當然得到巴菲特本人認可非常重要,但是最終的程式還是經由董事會批准。

  組織中國人參加巴菲特股東大會已成為一個産業

  澎湃新聞:你知道巴菲特有很多中國粉絲嗎?

  喬丹:當然知道。去年我們報紙還出了一個中文的頭條,因為我寫了一篇關於統計到底有多少中國人來奧馬哈參加股東大會的新聞。

  澎湃新聞:去年到底有多少中國人與會?你的數據是如何統計的?

  喬丹:大約3000人,我們通過奧馬哈商會,當地的華人社區以及酒店的統計數據估算出來的。

  澎湃新聞:今年有沒有相關統計數據?

  喬丹:今年沒有,但是感覺比去年還多,很多人之前來過,體驗過股東大會和奧馬哈這座與紐約或者舊金山不同的小城風光,然後他們就口口相傳,於是吸引了更多的人前來,組織中國人來奧馬哈參加股東大會好像已經形成了一個産業。

[責任編輯:郭曉康]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