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人物

萬家文化5次賣殼失利 銀行為啥不借錢給趙薇

2017年02月21日 10:37:00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字號:    

  【 女版“巴菲特”趙薇30億元入主萬家文化夢斷的背後,是其試圖撬動50倍高杠桿資金的金融“煉金術”。而長期以來,層出不窮金融工具運用的背後,是資本市場上殼公司大起大落的股價以及資本的嗜血和貪婪。與此同時,弱勢的散戶則被割了一波又一波的“韭菜”。

  那麼,在趙薇入主萬家文化折戟,而監管又全面趨嚴的背景下,上述局面是否會出現一些改觀呢?為此,連日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分別奔赴北京、上海、杭州、廈門等地,全面起底被新華社稱之為“不是正常企業”的萬家文化。我們希望透過對萬家文化、趙薇一方以及該起重組的詳細解剖,輔以監管層、行業人士意見,以小見大,向市場及讀者敲響“資本遊民”般上市公司及野蠻資方所玩的“資本遊戲”警鐘,為規範市場略盡綿薄之力。】

  實地探訪·杭州

  浙江證監局到府“追問”萬家文化 董事長“不回應任何市場傳言和公司計劃”

  每經記者 沈 溦 每經編輯 賈運可

  杭州大廈是杭州當前最為繁華的商業購物中心之一,在該大廈北側的密渡橋路1號,有一幢商業辦公樓——白馬大廈。相較以往,白馬大廈12樓近期的氣氛顯得有些“緊張”,而此處正是萬家文化(600576.SH)的註冊及辦公地。

  從高調公佈趙薇收購方案到如今深陷質疑漩渦,萬家文化吸引了來自資本市場的高度關注,而外界對其關注的焦點亦從重組本身進而延伸到了公司經營、治理等層面,監管層也不斷對這些問題予以關注。

  2月17日,在萬家文化公司辦公現場,其董事長辦公室人員及一位行政辦人員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透露,由於浙江省證監局的工作人員正在進行現場問詢,董事長孔德永暫時無法接受採訪。至於現場問詢何時結束,前述人士表示,暫未確定。

  浙江五聯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杭州市律師協會金融專業委員會副主任沈宇鋒律師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資本市場上的一些“殼公司”,沒有實際的盈利能力,也不好好經營主業,卻利用上市公司的身份玩概念、炒股價,通過上市公司的殼資源進行監管套利,損害投資者利益,肯定是會被監管層重點關注的。

  為了解更多公司資訊及市場關注問題,昨日(2月20日)上午,《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致電孔德永,但其表示,目前不願回應任何市場傳言和公司計劃,一切資訊以即將公佈的公告為準。

  監管部門到府問詢

  針對萬家文化大股東萬家集團向趙薇控股的龍薇傳媒轉讓股份等相關重組事項,2月13日,上交所連發五問。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2月15日晚,在剛剛回復完上交所的問詢後,萬家文化又引起了另一家監管機構——浙江證監局的關注和問詢。

  2月15日晚,萬家文化公告表示,公司收到浙江證監局的《上市公司監管關注函》,要求萬家文化詳細説明兩次股權轉讓行為的形成過程,2.5億元股權轉讓款使用情況,以及內幕資訊知情人。同時,浙江證監局要求萬家文化説明對新並購標的資産翔通動漫2016年的管控情況,及此前變更審計機構的原因等。

  2月17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前往杭州密渡橋路1號白馬大廈12樓,即萬家文化註冊及辦公現場。當日上午10點左右,記者到達萬家文化公司現場,此時公司辦公室內有不少人員聚集開會,包括公司董事長孔德永和董秘詹純偉。

  在現場,萬家文化董事長辦公室工作人員和另一位行政辦工作人員表示,“今天由於浙江省證監局的工作人員問詢,董事長孔德永暫時無法接受採訪。”隨後,記者又向詹純偉提出採訪請求,後者以抽不開身為由拒絕採訪。當記者再次提出能否回應萬家文化今後轉型方向等相關問題後,其依然表示不願接受採訪。

  當日,記者守候在孔德永辦公室外長達4個小時,但未能見到孔德永和浙江證監局工作人員。期間,記者曾追尋多名出入辦公室人士,並在董事長辦公室門外諮詢,一名疑似公司高管人士表示,當日暫時無法回應相關問題,一切問題以公告為準。當日下午,記者又前往浙江省證監局諮詢有關萬家文化的監管情況,相關工作人員表示,當前情況仍以發佈的公告為準,證監局方面不作任何回應。

  2月20日上午,記者再次致電孔德永。針對記者提出的問題,孔德永表示,目前不願回應任何市場傳言和公司計劃,一切資訊以即將公佈的公告內容為準。記者欲繼續詢問何時公佈回復浙江證監局問詢函等問題,但孔德永隨即挂斷了電話。

  值得一提的是,據萬家文化對上交所問詢的回復:萬家集團基於自身財務管理和經營需要,在未來仍有轉讓其所持上市公司股權的可能性。但由於萬家集團與龍薇傳媒于2016年12月簽署《股份轉讓協議》後未與其他第三方就轉讓上市公司股份事項進行溝通接洽,因此截至目前萬家集團無擬轉讓持有的上市公司剩餘股份的明確安排或計劃。

  公司頻繁並購搞重組

  值得注意的是,通過梳理萬家文化往年財報,記者發現,萬家文化似乎陷入了一個怪圈,即:虧損-跨界並購-盈利-再虧損-再跨界,而其每次轉型的方向均為當時資本市場上的火熱題材。

  2006年6月,已經連續虧損兩年的慶豐股份(萬家文化曾用名)的控股股東以每股2.497元的價格將持有的1.14億股慶豐股份轉讓給萬家集團。此後,據記者不完全統計,萬家文化在萬家集團主導下已經過至少三次主業變更,從房地産、連鎖酒店到礦業資産、有色金屬,再到網際網路遊戲、文化娛樂。

  十餘年時間,上市公司的總股本由原來的1.9億股增加至目前的6.35億股,其中萬家集團佔比約30%。以昨日公司收盤價16.73元計算,這部分股權市值約30億元。因此,《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看到了這樣一個怪現象,上市公司業績並沒有因萬家集團的入主而有所改觀,但萬家集團卻通過上市公司獲取了鉅額投資浮盈。

  在此期間,萬家文化籌劃過數次轉型,多數以失敗收場。2009年6月,剛完成資産重組僅3年,萬家文化便擬以擁有的除交易性金融資産外的所有上市公司資産及相關負債作為置出資産,與天寶礦業持有的若干公司股權進行資産置換。但由於標的資産涉嫌嚴重造假而遭到質疑,本次跨界最終不了了之。

  2013年,萬家文化又看上了“有色金屬”,欲與從事金屬加工的鑫海科技進行資産置換。時值證監會提高借殼門檻,置換就此擱淺。

  尋訪礦業資産無門,2014年,萬家文化又看上了文化娛樂産業,欲以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方式購買兆訊傳媒100%股份、翔通動漫100%股權、青雨影視100%股份並募集配套資金。而上述三家標的公司的資産合計預估值約30.44億元,預估增值率為517.36%。

  不過,本次並購還是被證監會給否決了。並購重組委認為,萬家文化重組的三家標的公司屬於不同的業務領域,且上市公司控制權發生變化,未來存在較大整合風險,盈利能力存在較大不確定性。

  直至2015年,萬家文化擬以非公開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相結合的方式,向翔通動漫股東四川聯爾、天厚地德和翔運通達合計發行5296.48萬股股份並支付現金3.02億元。該方案令其成功吃下了翔通動漫,跨入動漫領域。

  進入2016年,萬家文化又提出了對隆麟網路和快屏網路的收購計劃。其中,隆麟網路100%股權的預估值為4.14億元,快屏網路100%股權的預估值為3.7億元。如此頻繁的並購,自然引起了交易所極大關注,遭交易所兩度問詢,最終無奈終止。

  “殼公司”面臨嚴格監管

  除頻繁跨界外,記者注意到,萬家文化歷年業績始終難有起色,旗下資産頻繁出入,甚至多次出現高買低賣的情況。

  比如,2011年,萬好文化出賣酒店業務,成交條件為400萬元現金和9300多萬元的債務清償。值得注意的是,公司酒店業務2006年置入評估時的股東權益價為10617.88萬元,增值率高達1096%。而5年後置出時,凈資産評估價值變為-767.14萬元。

  2012年6月,萬家集團執著于當時的熱門礦業概念,投資設立了浙江萬好萬家礦業投資有限公司,並以其作為拓展礦業投資的專業平臺。當年10月,上述礦業投資公司通過增資7300萬元取得了寬城滿族自治縣鏵豐礦業有限公司70%的股權,同時還斥資6600萬元增資新華泛資訊進軍電信領域(以下簡稱新華泛資訊)。

  2013年,萬家文化賣出萬家網路科技(即新華泛資訊)60%的股權,作價8890萬,退出增值電信領域。2015年,公司將萬家礦業65%股權以4663萬元的價格轉讓給了大股東萬家集團。2014年,萬家文化又將此前以3.72億元評估價值,增值率達529.31%的高成本置換而來的萬家房産,以8267萬元轉讓給了萬家房産總經理林和國。

  值得關注的是,翻看萬家文化歷年財報,2011年至2015年,其凈利潤分別為0.2億元、-0.65億元、0.08億元、-0.14億元和0.28億元,大量拋售資産的同時,公司業績卻始終徘徊在虧損邊緣。

  雖然業績不佳,但萬家文化卻對資本市場“情有獨鍾”。公司2016年中報顯示,萬家文化期末剩餘股票賬面價值仍有3257萬元,投資股票多達十余只。不過從賬面收益看,萬家文化操盤水準不佳,當期虧損超過500萬元。值得注意的是,公司2016中報凈利潤也僅為0.37億元。

  2017年2月16日,新華社發表題為《監管層關注萬家文化“跨界王”轉型緣何屢戰屢敗》的報道,直指“殼公司”萬家文化主營業務頻繁變更,仿佛陷入一個虧損與跨界並購間迴圈的怪圈。新華社報道同時援引市場觀察人士評論稱:如果一個公司沒有主業,談不上是一個正常企業。

  值得注意的是,在上文發表次日(2017年2月17日),證監會新聞發佈會新聞發言人鄧舸表示,為了優化資本市場資源配置功能,引導規範上市公司融資行為,完善非公開發行股票定價機制,保護中小投資者合法權益,更好地支援實體經濟發展,證監會對《上市公司非公開發行股票實施細則》部分條文進行了修改,發佈監管問答規範上市公司再融資。

  沈宇鋒律師認為,類似萬家文化這樣的疑似“殼公司”沒有實際的盈利能力,也不好好經營主業,卻利用上市公司的身份玩概念、炒股價,通過上市公司的殼資源進行監管套利,損害投資者利益,肯定是會被監管層重點關注的。

  此外,沈宇鋒進一步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結合2月17日證監會出臺的遏制再融資的新政,監管層目前的監管導向一方面是引導資金“脫虛向實”流向實體經濟;另一方面則是立足保護投資者尤其是中小投資者的合法權益,堅決打擊操縱市場、內幕交易等違法行為,使我國資本市場能夠恢復和完善資源配資功能,有效抑制資産泡沫,更好地為實體經濟服務。

[責任編輯:郭曉康]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