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區域經濟

陜西銅川發現罕見2.5億年前遠古生物陸地活動遺跡

2017年04月25日 14:46:28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圖為陜西銅川石川河二疊係-三疊係野外露頭。 田力 攝

  圖為陜西銅川石川河二疊係-三疊係野外露頭。 田力 攝

  中新網銅川4月25日電 (記者 田進)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二疊紀-三疊紀研究團隊25日在陜西銅川透露,科研人員在當地石川河一帶的地層剖面中,罕見發現二疊紀-三疊紀遠古生物陸地活動形成的十分粗大的遺跡化石,並有較強生物擾動現象,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對揭示遠古生物大滅絕的過程和原因將起到積極作用。

  據介紹,2.5億年前的二疊紀-三疊紀之交,地球上發生了生物大滅絕事件,超過90%的海洋物種和70%的陸地物種慘遭滅絕。這次滅絕事件規模大,原因複雜,遠超白堊紀末恐龍滅絕等其他滅絕事件,一直是古生物學界研究的熱點科學問題。

圖為石川河剖面三疊紀早期的遺跡化石。 田力 攝

  圖為石川河剖面三疊紀早期的遺跡化石。 田力 攝

  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資助,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生物地質與環境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童金南教授領銜的二疊紀-三疊紀研究團隊,圍繞“二疊紀-三疊紀之交海-陸生態係的演變”主題,利用古生物學、地層學和地球化學等多學科研究手段,尋找合適的地層剖面開展相關研究。目前,該團隊已四次來到陜西境內開展研究,在當地的銅川、寶雞和榆林等市都發現了出露良好的地層剖面。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二疊紀-三疊紀研究團隊成員田力博士説,遠古生物在沉積物表層活動留下的痕跡會形成岩石中的化石,被稱為遺跡化石。通過遺跡化石在地層中分佈狀況的研究,能夠間接反映出當時生物的生態面貌。

  田力介紹,此前他一直在進行海相地層的研究,現在的研究方向正在轉向陸相地層。當前,二疊紀-三疊紀的海洋生態系統研究已較為詳細,但陸相地層和化石研究相對還十分薄弱。特別是遺跡化石的研究,目前在陸相二疊紀-三疊紀還尚未見到有系統研究報道,此次在陜西銅川石川河剖面發現的遺跡化石十分寶貴,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

圖為郭文偉博士在進行遺跡化石觀察和測量。 田力 攝

  圖為郭文偉博士在進行遺跡化石觀察和測量。 田力 攝

  據了解,此前有研究顯示,二疊紀-三疊紀之交,地球上發生了強烈的溫室效應,海水溫度上升了5-8攝氏度,海水升溫和缺氧被認為是造成生物滅絕的主要環境因素。理論上,溫度的升高和海水缺氧不僅會造成生物的滅絕,而且還會造成殘存生物個體變小,生物擾動強度降低等一系列效應。海相實體化石和遺跡化石的研究結果也反映出了相同的結果。

  就目前在陜西銅川石川河剖面發現的遺跡化石來看,陸地上出現了完全相反的現象。科研人員在當地的主要地層單元發現,裏面發育有十分粗大的遺跡化石,並有較為強烈的生物擾動指數。

圖為童金南教授趟水過河前往剖面。 田力 攝

  圖為童金南教授趟水過河前往剖面。 田力 攝

  負責此次遺跡化石研究的博士研究生郭文偉解釋説,有些動物可能會通過掘穴到更大深度來躲避地表的高溫,這可能是滅絕後擾動強烈的原因之一。但遺跡化石變粗大的現象,目前還無法解釋,可能蘊藏著某種重要的科學涵義,還需要繼續收集更多的材料和數據進行深入研究。

  溫室效應是人類生存的重要威脅,通過研究地質歷史時期的氣候和生物變化,能夠為預測氣候變化的後果和選擇應對策略提供重要的地質歷史參考依據。“過去一百多年的升溫速率已經超過二疊紀-三疊紀之交的水準。雖然關於現代是否處於新的生物滅絕期還存在爭議,但氣候變化之快是值得警惕的問題,希望我們能夠從2.5億年前的大滅絕事件中尋找到足夠的啟示,這也是相關研究的現實意義所在。”田力如是説。(完)

[責任編輯:郭曉康]

相關內容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