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區域經濟

家族16代人守護紅豆杉370年 現成全村“搖錢樹”

2016年12月27日 08:43:38  來源:錢江晚報
字號:    

這棵370多年樹齡的紅豆杉,需要三個成年人才能合抱。

  這棵370多年樹齡的紅豆杉,需要三個成年人才能合抱。

  衢州市開化縣華埠鎮大郡村樹林底自然村有一株370多歲的老紅豆杉,和它同輩的動物植物,大多都已成為石油、煤炭,而它卻依然挺拔蒼翠。

  這株紅豆杉背後,是村民金土根家族16代人的辛勤付出。不過,樹木並非無情物,如今這棵需要三人才能合抱的粗壯大樹,繁育出了幾十萬株紅豆杉苗,每年給村裏帶來數百萬元的收益。

  28米高紅豆杉王

  已經長了370多年

  説起開化縣華埠鎮大郡村,不得不提這裡田間地頭、房前屋後種著的紅豆杉苗木,綠油油一片片。這些紅豆杉苗,都來自村裏一棵紅豆杉王。

  據村委會主任賴承富介紹,這棵紅豆杉王就種在村民金土根的房屋後,已經370多歲。開化縣林業部門做過精確測算:古樹胸圍3.8米,高度28米,需要三個成年人張開手臂才能勉強合圍。從1997年起,村裏大大小小的紅豆杉苗,大多來自這棵紅豆杉,到現在已經繁育出小苗幾十萬株。

  紅豆杉又名紫杉,是我國一級珍稀瀕危保護植物,也是世界上公認瀕臨滅絕的天然珍稀植物,已有250萬年曆史,被稱為植物王國裏的“活化石”。這種樹對生態環境要求十分苛刻,在自然條件下生長速度緩慢,野生存量極少。

  不過,370多年過去了,大郡村的這棵紅豆杉王長勢旺盛、枝繁葉茂,小紅豆挂滿枝頭,它是如何被保護得這麼好呢?

  把護樹寫入家規

  一門16代接力

  金家的這棵紅豆杉,要從370年前説起。按照族譜記載,清初1644~1650年間,金家祖先從閩南泉州遷居到浙西華埠鎮大郡村樹林底自然村。遷居後,金家就在房屋後面的山腳種下了這棵當時被稱為“榧子樹”的紅豆杉。

  保護這棵紅豆杉被寫進了金家的家規。久遠的護樹歷史,金家後人已經沒有記憶,但50多歲的金土雲曾聽爺爺講過兩個金家人挺身護樹的故事。

  “1958年,我們這裡開展大煉鋼鐵。那時,村裏不少大樹被砍掉用來燒火煉鋼鐵,有村民帶著大鋸、斧子來我家門口,要砍這棵‘榧子樹’。父親和爺爺得知這一情況,堅決不同意。”金土雲説,當時他的父親和爺爺據理力爭,最終把這棵古樹保住了。

  1980年6月,金土雲自己也參與了保護古樹的行動。那一年因連續幾日大雨,山洪沖走了山腳下這棵“榧子樹”根部泥土,大量的樹根裸露在外。雨止天晴後,金土雲和弟弟在古樹下砌了兩層石墻,之後從別處挑來一擔一擔泥土覆蓋。連續不斷忙碌了一個多月,才把古樹重新保護起來。

  大樹繁育出幾十萬株樹苗

  每年帶來數百萬元收益

  金家人的付出,並非沒有回報。如今一到夏天,不少村民都跑到樹底下乘涼。“我們家晚上不用電風扇、空調,真是‘前人種樹,後人乘涼’。”

  這棵紅豆杉帶來的效益,遠不止涼爽這一點。

  1997,當地媒體刊登一則消息:大郡村發現珍稀南方紅豆杉,直到那時金家人才知道,原來這棵代代保護的“榧子樹”,其實是一棵紅豆杉。

  過去,金家兄弟把每年自然生長出來的“榧子樹”小苗當雜草剷除,從那之後,村民將樹苗小心移植到田地裏,逐漸發展成了産業。現在,僅金土根家的6畝地裏就種了3000余棵紅豆杉,每年能為他帶來近兩萬元收入。不僅是金家,村裏幾乎家家戶戶都要種上幾畝。

  繁育出的小苗,除了能整株賣作景觀苗木,果肉還能泡酒,果核能做保健枕,樹葉能制茶……隨著開化旅遊的發展,紅豆杉産業更是吸引了不少在外打拼的村民回鄉創業。

  村民廖列順早年在溫州做沙發生意,五年前回村承包30畝荒山種植紅豆杉,年收入輕鬆突破6位數,“雖然收入不及在外做生意,但覺得將荒山變為紅豆杉林,留給子孫的就算是無價之寶。”

  “我們大郡村地處山裏,經過19年的發展,實現了‘一村一品’紅豆杉專業村,全村紅豆杉面積達1000多畝。”村黨支部書記汪長金言語中滿是自豪,“農戶開門見杉,靠山吃杉,一棵古樹養活全村人,這就是人和自然和諧共生,相輔相成的活例子。”

[責任編輯:葛新燕]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