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區域經濟

河北:出清"僵屍企業" 提前完成年度鋼鐵去産能任務

2016年12月02日 10:37:09  來源: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
字號:    

  這是已關停的河北唐山國豐鋼鐵有限公司廠區一角。這家鋼企總産能超過100萬噸,部分高爐和轉爐已被拆除。 新華社記者 牟 宇攝

  近日,鋼鐵大省河北傳來消息:今年1至10月,河北已累計壓減煉鐵産能1579萬噸、煉鋼産能1462萬噸,已完成國家下達的年度壓減任務。前三季度,河北平板玻璃産量同比下降6.4%,焦炭産量同比下降4.4%。

  “十三五”期間,河北承擔了全國三分之一的鋼鐵産能壓減任務。去産能工作已進入關鍵階段,河北堅決落實中央戰略決策,不因包袱重而等待、困難多而不作為,靈活運用市場機制、經濟手段、法治辦法,統籌施策實現去産能目標。

  用市場機制出清“僵屍企業”

  河北金隆水泥集團有限公司是邢臺市隆堯縣第二大水泥生産企業,過去曾是全縣納稅大戶。隨著近兩年全國水泥行業形勢不景氣,加之自身經營不善、虧損嚴重,企業瀕臨破産。

  隆堯縣委書記李國印感慨:過去,對這樣的企業,政府可能會進行“輸血式”補貼,然而也導致部分企業“僵而不死”。“化解産能過剩,要真正按市場規律辦事,讓‘僵屍企業’早日退出。”李國印説。

  因此,隆堯縣不再對“僵屍企業”進行保護,虧損嚴重的金隆水泥直接被市場淘汰,一下子就壓減了160萬噸水泥産能。

  沙河市的玻璃産能佔河北省80%以上。引導企業通過兼併重組、債務重組、聯合重組等方式,將現有的12家浮法玻璃生産企業整合為3至5家大型玻璃集團,成為沙河實現去産能任務的對策。

  通過堅持企業主體和政府引導相結合,河北支援有條件的企業實施跨區域、跨行業減量重組,提高行業集中度,到“十三五”末形成以河鋼和首鋼兩大集團為龍頭、3家地方集團為重點、10家左右特色企業為支撐的“2310”新格局,企業由109家減少到60家左右。

  近日,河北新武安鋼鐵集團文安鋼鐵有限公司正籌劃著與中冶集團合作,到馬來西亞投資30億美元建設年産500萬噸的綜合性鋼鐵廠及配套發電廠、水泥廠。

  “鋼鐵企業‘走出去’,能夠以海外産能逐步替代國內産能,有利於實現國內去産能與海外保市場的平衡。”河北省商務廳廳長李石表示,未來河北將支援鋼鐵、水泥、玻璃、光伏等領域企業,通過綠地投資、股權並購、承包工程等方式,建立境外戰略資源供應基地和生産製造基地。

  用經濟手段調節企業“去留”

  鋼鐵、水泥等行業是污染大戶,徵收差別化排污費,有利於促進治污減排,從而實現去産能任務的順利完成。從去年開始,河北實行差別化排污費徵收政策,企業污染物排放濃度值低於規定的污染物排放限值50%以上,減半徵收排污費。

  在唐山,差別化價格政策在去産能工作中發揮重要作用。該市規定,對限制類、環保不達標排放的裝備,實施差別化電價等經濟措施,提高企業運作成本,倒逼其退出市場。2015年,鋼鐵行業共徵收差別電費5121萬元。

  今年,河北決定在國家獎補標準基礎上,按壓減的煉鐵、煉鋼産能予以獎補。“獎補資金的使用發揮了巨大作用,有效助力全省去産能工作。”河北省發改委主任陳永久表示。

  陳永久表示,下一步,河北將在符合國家獎補資金使用規定的前提下,切實落實好職工安置工作,做好退出煤礦封井驗收,迎接國家去産能驗收抽查。同時,根據與國家簽訂的目標責任書,制定好明年的目標計劃,爭取超額完成考核目標。

  為更好地化解鋼鐵過剩産能,鋼鐵重鎮武安市探索制定了鋼鐵産能交易政策。按照企業個個有份的原則,武安將化解産能任務分解到了16家鋼鐵企業。效益好的企業,上繳交易金,保留産能。效益差的企業拆爐子,領獎補。

  “武安鋼鐵企業多、産能基數大、情況尤為複雜。”武安市委書記張臣良表示。通過創新使用經濟手段,武安實現了過剩産能的平穩退出。

  用法治辦法劃定標準“紅線”

  “十二五”期間,遷安市累計化解煉鐵産能297萬噸、煉鋼産能371萬噸,其中建源、金豐、三聯3家企業徹底關停。這其中,遷安市“指標約束+末位淘汰”的創新做法發揮了重要作用。

  近年來,遷安建立了鋼鐵企業壓減裝備綜合評價體系,設置了環境保護、壓減進度、企業節能、安全生産、稅費貢獻、規劃佈局、工資社保、鏈條延伸八項指標。通過建立標準體系,遷安確定每個企業的具體壓減數據,實現了精準推動低效産能加速退出。

  標準趨嚴是導向,也是“紅線”。國家鋼鐵行業去産能的標準是400立方米及以下高爐,30噸及以下轉爐,這一標準在河北省分別被提高到450立方米和40噸。

  今年6月份,河北出臺政策,決定實施環保、能耗、水耗、品質、技術、安全等6類嚴於國家標準或行業平均水準的地方標準,倒逼鋼鐵去産能,初步形成了系統較為完善的“6+N”標準和配套政策。這既為河北省解決好“去誰、去多少、怎麼去”提供了標準依據,又為鋼鐵行業提質增效提供了政策支撐。(經濟日報記者 雷漢發 通訊員 王 巍)

[責任編輯:葛新燕]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