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區域經濟

文化古街琉璃廠

2016年08月29日 09:34:57  來源:北京日報
字號:    

  原標題:文化古街琉璃廠,何日再來“齊白石”

  “天熱怕曬沒人來,天涼沒人來更糟心。”位於琉璃廠西街一家專司字畫修復的店舖內,王老闆發愁已經一個月沒攬到像樣的活兒,不久前只得把從河北老家帶來的倆幫工送回去了。上午,原本和他約好要送畫來的客戶臨時變卦又不來了,理由是要價太高。“甭説有生意,人氣都沒了。”閒得無聊,四十齣頭的他就翻出手機,玩兒一款“天天酷跑”的熱門遊戲。

  上午10時,在長約百米的琉璃廠西街行走的人約有二三十號。幾名操著廣東方言的遊人忙著在街面照相留念,絲毫沒有進店舖逛逛的念頭。就連以往總能不期而遇的“畫托”也少了許多,這些曾經會跟著客人走出十好幾米的賣畫掮客,如今除了努力擠出笑容問一句“要畫嗎,價格便宜”,並沒有要起身的意思。

  客流銳減,正在推倒多米諾骨牌。

  “如今不少店舖都換了好幾撥兒主人,有的經營不到半年就換了三茬兒,還有的開張兩三個月就關門了。”在琉璃廠東街深處一家高價收集字畫的小店內,馬富勝半個月前才從上家那裏盤下來這家店面。不過,他也沒打算在這裡長干。

  儘管不少人抱怨生意越來越難做,店面租金一直往上漲,但這裡的店舖卻鮮有關門的,一些在今年二三月間還閉門尋租的鋪面,如今倒開門迎客了。

  一位不願具名的藝術市場分析人士認為,琉璃廠目前日漸式微,原因在於缺乏一個明晰的統籌規劃,以至於商戶陷入各自為戰的境地,“好比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只要能掙到錢,商戶就會想各種轍。一個成熟的藝術街區離不開‘大腦’,也就是管理者的智慧。”

  這條有著三百年曆史的文化老街也的確遭遇著罕見“寒流”。不久前,國內藝術市場分析專家劉尚勇就曾透露,百年老字號榮寶齋今年上半年虧損5000多萬元。作為這裡的絕對“大佬”,榮寶齋的遭遇多多少少會體現在各個老的、新的店舖裏。

  昔日不少空間龐大的獨立畫廊,正在成為不少獨立經營小畫店的合體。經營成本上升,幾家分攤就不那麼貴了。在一些合租的店舖裏,容納的小畫廊多達七八家。

  除了分攤成本,這些原本以買賣字畫起家的商戶如今還做起了承接外展的活兒“在歷史名街辦展,想想都特有面兒。”在某畫廊老闆看來,以前行情好,可以做一錘子買賣,現在賣不動了。還好藝術家對展覽的需求不僅沒有減少,反而由於市場低迷,更得舍命吆喝。

  事實上,就連榮寶齋也在由經營型往展覽、學術型轉向,此前推出的“世紀的背影——榮寶齋藏近代京派繪畫展”,一口氣亮出金城、陳師曾、陳半丁、陳少梅、王雪濤等十多位近現代美術名家的遺作,毫不遜於大型美術館的陣勢。

  “百年老店的金字招牌依靠的是藏品背後的文化實力。”參與策劃此次展覽的《榮寶齋》雜誌主編徐鼎一琢磨著,通過這些含金量高的展覽,能有一天使這裡重新迎來更多愛畫之人,如同當年齊白石、黃賓虹流連於此。

  京城書畫藏家劉維軒打小就喜歡到榮寶齋轉悠,他也見證了琉璃廠街區這些年的變遷。在他看來,遊人越來越多,一些商戶改變經營方向,由古玩字畫跨行做旅遊商品,“文化味兒淡了,遊人一少,立馬完蛋。”他説,如今榮寶齋重視辦展覽,其實也是回歸傳統。原來,在榮寶齋三百年曆史裏,出了個特別能幹的掌櫃莊虎臣,他不滿足於只做紙筆生意,遂大膽開了個書畫展廳,一邊展覽,一邊收畫、賣畫,終成大事。

  好在如今這裡也有了新動作。據了解,琉璃廠將打造覆蓋全國的專門針對古玩藝術品的綜合性電子交易平臺,實現書畫、古玩線上交易。而且,依然是這條催生出多家老字號的老街,還會被打造成示範性高端古玩、文化藝術品聚集區,讓文化産品含金量更足。

[責任編輯:葛新燕]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