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區域經濟

古玩退隱工藝品唱主角

2016年08月01日 10:46:56  來源:北京日報
字號:    

  原標題:古玩隱退,工藝品唱主角

  坊間戲言,北京有兩個地方永遠人頭攢動:一個是天安門廣場,所有人仰首看升國旗;另一處是潘家園舊貨市場,大傢夥兒只顧低頭尋寶。

  前不久,由於擔心市場外遷他鄉,以及對租賃合同看法不一,這塊收藏集散寶地罕見遭遇“停業”風波,一度引得人們感嘆“何處尋文玩”。不過,記者最近連日走訪發現,進入暑期的市場人氣遠超以往,不少原先空著的攤位也有主兒了。而且,伴隨市場內古玩佔比趨少,新添的工藝品生意越來越火,漸漸擔起買賣主角兒。

  “潘二代”約佔三成

  早4時剛過,租住在雙井百環家園的馬勝利就騎上電動三輪車,帶著全部寶貝兒往潘家園舊貨市場的攤位趕了。由於租的不是固定攤位,他需要趕早搶佔人流量較多的出入口。二十齣頭的小馬老家在山東萊蕪鄉下,他初中畢業留在村裏種地,前年開始跟著父親到潘家園舊貨市場學做生意。

  小馬的父親算是倒騰文玩的老手了,十多年前就在老家鄰近的十里八鄉走街下村,蒐羅各種相中的老古董,包括瓷器、玉器、青銅器和舊傢具,然後拿到潘家園售賣。小馬透露,前些年生意好的時候,一年能掙小二十萬元,比在家裏幹農活掙錢多了不少。如今,父親視力不好,小馬很自然地接班成了“潘二代”。

  潘家園舊貨市場現有商戶4000余家,主要經營珠寶玉石、倣古傢具、文房四寶、古籍字畫、舊書刊等。如今,市場裏像小馬這樣的“潘二代”越來越多。“得超過三分之一吧。”來自河南禹州的李月娥也是這個年輕群體中的一員,只不過,她的經驗要遠高於同齡人。由於老家盛産瓷器,她很小就從父輩那裏學到很多識貨的路數。在這裡摸爬滾打9年後,她最近剛剛接過父親的班,擁有了屬於自己的固定攤位。

  對收藏古玉頗有心得的藏家王林森記得,自己第一次到潘家園淘寶是在1994年。“那時候很多地方還只是小土包,大小不一的地攤兒順著山坡一溜兒排開,各種各樣的老物件應有盡有。”他總感嘆那是玩兒收藏的黃金歲月,“不少老物件都是真的,而且價格便宜得讓人不敢信。”他舉例説,一位藏家當年以不到一百元買了塊玉,十年後轉手賣了一百萬元。

  在他看來,作為國內現存規模最大的古玩舊貨集散地,走過30年的潘家園舊貨市場也的確到了“換代”的時候。“新上來的這批年輕賣家頭腦更活絡,敢於嘗鮮。”

  開微店成攤主新選擇

  儘管潘家園官網發佈告示稱:市場目前沒有搬遷異地的計劃,但經歷那次“停業”風波後,絕大多數商戶對能否繼續留在潘家園仍心存疑慮。

  “很多人在這裡已守了十好幾年,各自擁有老主顧,拔腿走人就是把生意往外推。”一位在書畫長廊區經營字畫的劉姓商戶説,這裡人氣雖不低,可生意並不好做,扣除人工、場租,利潤越來越低。

  為了拓展客源,這幾天他打算像相鄰的幾家商戶一樣,嘗試開設一家自己的微店。即便打算開微店,他也不會關閉現有的攤位,“玩收藏不比買其他商品,它需要親眼看,親手撫,這個過程不可缺少。”

  在佔地面積逾千平方米的流動攤位區走上兩圈,不難發現有一些商戶還貼出了自家微店的二維碼。“也就是這半年工夫冒出來的。”經營瑪瑙的康鴻岷念過大專,在這行裏算是學歷比較高的。據他介紹,前些年市場行情好的時候,連現場客人都照應不過來,誰還有心思埋頭刷微店?“微店兩端,一頭是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的賣家,一頭連著對藏品有熱情的白領玩家。也算是潘家園一景兒。”他還特意展示了自家微店的成交情況,每天能接六七單生意,“和現場擺攤差不了多少。”

  “網路交易在其他行業早已遍地開花,隨著年輕賣家介入,舊貨收藏這個以往被認為老古董的行當也投身其中。”國內藝術品市場資深專家王立軍認為,場租持續增加,這種新模式會加速推廣。

  褪去光環或迎大眾收藏

  在王立軍看來,這些年藝術拍賣行情走低也蔓延到了收藏市場。“國家持續開展反腐倡廉,曾經五花八門的各種雅賄沒了出路,的確對藝術品市場造成衝擊。”他認為,這一原因減少了市場將近一半的成交額,今後還會有更多以藝術品投機為目的的經營者被淘汰出局。

  從安徽來潘家園打拼的黃文寬,這兩年已感受到了生意不易。在古玩市場闖蕩超過十年的他説,這些年所售物品的真真假假只有自己知道。如今隨著懂行的人越來越多,想讓人出高價買倣品難上加難。

  他索性從這個行當退出來,一門心思做起了工藝品,包括山核桃、玉石串珠。出乎他意料的是,儘管單品價格比古玩低了不少,每月營收卻和以前相差無幾。“以前是十天不開張,開張吃十天。相比來説,還是現在這樣每天有進賬更踏實。”

  稍加留心,不難發現場內經營古玩的商戶比前些年少了,有人退出有人改行,而空出的攤位更多被工藝品補了缺。而且,由於價格親民,這類工藝品攤位前總是人氣最旺。

  “早些年淘‘寶’還有很大神秘感,如今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再想撿漏兒,比登天還難。即便看著像老物件的,也就是一新玩意兒。”王林森説,如今的潘家園早已不是當年那個遍地皆寶貝的地界,而更多是古玩與大眾工藝品混合經營。

  藝術市場分析學者季濤認為,搞古玩收藏從來只能是小眾的、高端的,如果普通大眾都想撞大運一夜暴富,絕非幸事。“當市場不再戀戀不捨曾經的光環,褪去古玩的名頭,讓更多工藝品參與其中,反倒可以吸引更多人參與賞玩。”到了那時,才表明國內藝術品市場走在了大眾收藏的路上。

[責任編輯:葛新燕]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