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汽車

吉利收購虧損車企寶騰 技術換市場難複製沃爾沃的成功

2017年07月03日 08:54:35  來源:投資者報
字號:    

  吉利收購虧損車企寶騰解密 還會面臨怎樣的未知導火索

  吉利收購沃爾沃後,讓後者扭虧為盈,但這一模式未必能成功複製給寶騰。其原因之一是,吉利對沃爾沃是收購全部股權,而對寶騰則屬合作型收購,只收購49%股權

  《投資者報》記者 張詩雨

  吉利與寶騰的聯姻終於塵埃落定。6月23日,吉利與馬來西亞DRB—HICOM集團(下稱“DRB”)簽署最終協議,收購後者旗下寶騰汽車49.9%股份、豪華跑車品牌路特斯51%的股份。

  寶騰是馬來西亞第二大汽車品牌,近年來,卻在不斷走下坡路。上世紀90年代,寶騰在馬來西亞的市場份額一度達到70%,2016年,下降至12.5%,受其影響,DRB近幾年連續虧損。在此情形下,寶騰方面甚至指望此次收購後,吉利為其提供技術和原型車,來支援公司發展。

  對於寶騰的收購,吉利是否認為自己是用技術換市場?公司未來計劃如何提振寶騰的銷量,使其扭虧為盈,為自己減輕包袱?就以上相關問題,記者向吉利方面發送採訪提綱,遺憾的是,等待數日之後,公司方面始終未予回應。

  吉利是在用技術換市場?

  吉利此次是以12億元買下寶騰和路特斯的股權。以這筆價格收購到的寶騰也頗具規模,在馬來西亞霹靂州擁有一個汽車製造廠,年産高達100萬輛,馬來西亞政府曾對其耗資18億令吉(約合28億元人民幣)打造,是馬來西亞最具規模的廠區之一。

  寶騰汽車成立於1983年,是馬來西亞第一個汽車企業,被稱為馬來西亞頭號國企。由該國前總理馬哈蒂爾一手建立,希望以此振興民族工業。成立之初,寶騰也曾風光過,上世紀90年代,寶騰市場份額佔到馬來西亞汽車的70%左右,1996年,在公司蒸蒸日上之際,出手收購了英國路特斯。

  但寶騰近來陷入低谷,2015年在馬來西亞的市場份額為15.3%,2016年下滑至12.5%,這一年只賣出7.2萬輛,受其影響,DRB去年全年虧損10億令吉(約合16億元人民幣),是上一年度的3倍。路特斯的狀況也好不到哪去,其2016年財報顯示,當年銷量只有1584輛,虧損2760萬英鎊(約合2.47億元人民幣)。

  眼看寶騰的狀況越來越糟,2015年,馬來西亞政府批准12.5億令吉(約合20億元人民幣)貸款給寶騰,但是也開出一個條件,要求寶騰即刻尋找國際合作夥伴自救。目前,馬來西亞政府仍間接持有寶騰25%的股份,處於銷量下滑、業務不振、負債纍纍階段的寶騰,被一些網民比作“馬來西亞的一汽”。

  此番收購,要準備技術輸出的不是寶騰,而是吉利。據報道稱,吉利計劃向寶騰提供技術和原型車支援。其中技術方面以與沃爾沃協同開發為主,而原型車則以帝豪和博越為主,以寶騰的名義在東南亞、南亞和澳大利亞市場貼牌銷售。外界猜測,吉利之所以願意如此,是看上了東南亞6.23億元消費群體的市場,吉利是在“用技術換市場”。

  為何難複製沃爾沃的成功

  6月23日,雙方簽署了最終協議後,吉利董事長李書福對媒體公開表示,我們希望把寶騰和蓮花從虧損扭轉成盈利,目前寶騰的首要任務是加強在馬來西亞和東南亞市場的影響力,這是核心業務,刻不容緩。

  與寶騰相比,自本世紀以來,吉利多年發展得順風順水。2000年,吉利的營業收入只有6560萬港元,2016年,已達到601億港元,增長近900倍。作為民營企業,自1986年成立的吉利,2016年年銷量已達到76萬輛,因市場表現優異,吉利被戲稱為自主品牌“炸子雞”。

  海外並購,正是吉利業績增長的利器之一。2009年,吉利成功收購了澳大利亞自動變速器公司(DSI),以填補自身在大扭矩變速箱技術上的不足。2010年,吉利收購沃爾沃轎車全部股權,當時後者屬福特汽車旗下,堪稱蛇吞象。2013年,公司收購英國錳銅公司(又名“倫敦計程車公司”)。此次拿下馬來西亞的寶騰和路特斯後,吉利便有領克、沃爾沃,倫敦計程車、寶騰和路特斯等6個汽車品牌。

  此前曾收購不停歇,但對於吉利而言,此番收購寶騰,面臨的將是鮮花還是荊棘?

  對此,汽車專家淩然對《投資者報》記者表示,“兩方的合作,沒有哪邊明顯佔到便宜。寶騰那邊期盼吉利的技術,但吉利作為一個後起之秀,更多還處於學習期,若是將自身技術授予了寶騰,以此在東南亞來和日本或者跟德國企業去競爭,面臨的挑戰是很大的。吉利首先要認清自己、認清市場的壓力和競爭的殘酷性。它將要面對的是一個你死我活、不進則退的市場。”

  在淩然看來,馬來西亞和印尼在多年前還排華,當地很多勢力對華並不友善。“中國市場是自主品牌的試驗田,老百姓作為子弟兵,在他們技術相對不夠好時,能夠接納和認可。但在東南亞,若是出現召回,或是一些標準、服務未達到要求,吉利將面臨巨大的考驗。”他説。

  淩然認為,一旦東南亞的消費者認為吉利技術不過關,可能會引起抵觸情緒。他對記者表示,“我希望吉利不要走到這一步,不是簡單地拿錢來説話,而是拿創新、整合國際能力,來讓國外消費者信服。”

  那麼,吉利收購沃爾沃後,讓後者扭虧為盈,這一成功是否能複製到寶騰身上?

  淩然回應記者,首先,吉利對沃爾沃是收購全部股權,對寶騰則屬合作型收購,只收購後者49%的股權,因此,馬來西亞那邊仍對寶騰掌握一定的話語權。其次,寶騰還需要吉利的技術去扶持,沃爾沃完全不需要。

  “沃爾沃只要發展好中國市場就能盈利,在中國市場能賣得出去,就會起死回生。但寶騰不一樣,吉利眼下不可能把寶騰的車拿到中國來賣,這樣既擠佔了吉利的份額,又進一步加劇了中國市場産能過剩的問題。吉利只能以走出去的方式,在東南亞市場銷售旗下産品。這麼一算,中國市場只能拯救沃爾沃,並不能拯救寶騰。”淩然補充道。

[責任編輯:郭曉康]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