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嘲笑為“PPT造車”、“發布會造車”的互聯網造車項目終于有了實質性的進展。近日,樂視、車和家、遊俠、萬向等陸續宣布投巨資落地建廠。不過,看似熱鬧的項目上馬背後,是工信部提高新能源車企準入門檻,催生了互聯網車企選擇在國內集體建廠,增加搶奪電動車生產牌照的籌碼。
新能源車門檻提高 建廠意在拿牌照?
事實上,在互聯網車企紛紛投重金建廠的背後,似乎另有隱情。因為工信部新規的要求增加了上述車企拿電動車生產牌照的難度,代工VS建廠的選擇背後又多了一層考量因素。
8月12日,工信部發布了《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及產品準入管理規定(修訂徵求意見稿)》,對申請企業的要求有:企業在中國境內注冊,從事過完整的電動汽車研發,能夠制造整車,而且在某些領域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相關發明專利,滿足上述條件方可申請電動汽車生產牌照。
這一新規無疑極大提高了新能源車企的準入門檻,或許也成為多個純電動車企集體宣布建廠的最大動因。眼下全國數以百計的企業對進入純電動乘用車生產領域趨之若鶩,但絕大多數因為條件不夠拿不到"準生證".即便貌似轟轟烈烈的造車先鋒,樂視、蔚來、遊俠們都沒有拿到電動汽車的生產牌照,不具備生產資質。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董揚透露,工信部的目標是將來新上的純新能源車企不超過10家。除去已拿到資質的北汽新能源和長江汽車外,留給打算進入新能源造車領域的企業只有8家。
這就意味著,新規一出,不做出點成績難以拿下準生證。另一家純電動汽車生產企業前途汽車也選擇了投資超過20億元,在蘇州自建純電動汽車生產基地。
對于樂視申請電動汽車生產牌照的進度,樂視相關負責人回復記者時表示,樂視目前正在按照國家相關部門的規定積極準備材料,爭取能夠早日獲得電動汽車生產牌照,應該"問題不大".
分析人士指出,對于這一批新生代的電動汽車造車企業來說,生產資質一直是他們最關注的問題。而擁有自己的工廠生產線,勢必會幫助這些車企更快地獲得資質。
新能源準入門檻提高
8月12日,工信部裝備工業司公布《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及產品準入管理規定(修訂徵求意見稿)》,公示期至9月12日。
記者了解到,《新規》主要涉及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準入、新能源汽車產品準入兩個方面,而從《新規》徵求意見稿的情況來看,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準入條件趨于嚴苛已經成為方向。
"對企業設計和開發能力的要求是比較嚴格的。"中汽協副秘書長葉盛基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新能源汽車的技術還不完善,需參與企業有能力投入研發。"
為此,在《新規》中,工信部明確了對企業研發能力的要求,對設計開發能力、生產能力、產品生產一致性保障能力、售後服務及產品安全保障能力進行了詳細的規定。此外,還要求企業能夠對全部產品進行全生命周期的監控。
《新規》規定,新能源汽車概念明確為包括純電動、插電式混合動力和燃料電池等幾個領域。記者了解到,《新規》對集中新能源汽車準入的研發能力進行了不同的規定。其中,申請企業必須具備整車控制係統的設計和開發能力,此外,申請進入插電式混合動力整車生產的,還需具備發動機等傳統車的研發能力。
據中汽協常務副會長董揚介紹,工信部的目標是提高新能源汽車生產門檻。其中,新建立的新能源整車制造商數量控制在10個,而目前,已有北汽新能源和長江汽車獲得準入資質。
同時,在現有119家整車企業中,約有三分之二數量的企業可達到條件;現有85家自制底盤的改裝類企業中,10%可達到條件。
"從政策來看,國家對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的門檻在提高。"葉盛基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提高準入門檻有利于新能源汽車企業的良性競爭。"
行業將加速洗牌
"對于生產企業來說,產品全生產周期的安全監控是對汽車企業的重要約束,使其對產品品質管理更為重視",汽車行業評論員張志勇指出,這個政策還可以控制產品可能對消費者造成的傷害,有利于整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良性循環。
讓已經進入或者即將進入新能源汽車行業的企業最為關注的規定是,工信部要求新能源車企具備控制係統的開發能力,以及車載能源和驅動係統的集成和匹配能力。而此前車企只需要掌握車載能源、驅動係統、控制係統三項"核心技術"之一即可。
"退出機制"成為常態
"已經獲得準入資格的企業也要按照新的準入條件審核,不能達標有可能被清退。"北汽新能源的一位負責人表示,"我們能感覺到新準入政策對新能源汽車企業的進入門檻在提高,各方面的規則都更加具體。"
記者了解到,新能源汽車產品及企業的"退出"有望成為常態。實際上,在8月12日《新規》發布之前,工信部在其官網公布了3家企業的4款純電動車型被勒令暫停生產銷售的公告,並對多家不符合規范要求的車企產品進行了公示。
目前,在《新規》之中,對于停產12個月及以上的新能源汽車企業,工信部將予以公示,相關企業再次生產需要重新經過工信部核查。此外,不能保持準入條件或破產的企業,將被撤銷資質。
此外,對《新規》施行前獲得新能源生產資質的企業,也需要按照新規定進行改造,並在24個月內完成審查,否則將暫停生產。
"目前,還並沒有退出的細則出來,但工信部對企業和產品的約束意願已經能夠看出。"一位熟悉新能源汽車準入政策的行業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分析說。
截至2015年底,列入工信部《道路機動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公告》的車型數量已經達到3411款,但年產量達到1000輛以上的只有77款。其中新能源乘用車車型共有227款,但年產量在1000輛以上的只有43款。
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在新能源汽車項目高密度上馬的背後,新能源汽車產品的發展並不好。
"各個企業都在忙著跑馬圈地,沉下心來做研發很困難。"葉盛基表示,"現在新能源汽車產品的數量已經很多了,但是競爭還並不充分。"
因此,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隨著新能源汽車企業和產品數量的逐漸增多,《新規》將使競爭更加規范,而相關退出機制則有待繼續建立。
[責任編輯:李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