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説對環境改善的好處,也不説國家給予的諸多優惠政策,單道日常費用,相比汽油車,電動汽車每百公里費用可節省20多元,的確讓許多人心儀,可是,絕大多數市民還是不願買,為啥?充電難這道“路障”至今沒有完全打通,市民只能“愛你在心難出手”。
電動車充電難不是新問題,但好幾年下來,問題還是問題,就不能不讓人憂慮。在今年省兩會上,省人大代表、江蘇省國稅局局長胡道新介紹説,去年南京國稅共辦理新能源免稅車4727輛,同比增長115%。不過新能源汽車購買的主力還是政府和相關企業,私家購買者依然鳳毛麟角。對政府和相關企業來説,建設集中式充電站比現有小區相對容易,而對一般住宅小區來説,建設集中式充電站幾乎是天大難題。一位市民曾考慮買一輛電動汽車,當時也有充電樁企業表示可以為他免費安裝,可是物業説,小區的電容量不能讓他裝這個充電設備。實際上,充電樁佔用公共空間,能否得到其他業主同意,也是未知數。這位市民只好打消念頭。民盟江蘇省委提交的一份集體提案中指出目前新能源汽車發展的三大困境:一是申請修建充電樁設施的制約;二是電費差價因素的制約;三是公共配電設施的制約。這三大制約對電動私家車來説,更像解不開的結。顯而易見,還是充電“路障”擋住了電動汽車走進尋常百姓家的路。新能源汽車推動這麼多年,這個問題已經成了“鬍子問題”。
換個思路,電動汽車非得有充電樁才能充電嗎?假如電動車生産廠家能夠技術突破,像電動自行車一樣將電池拎回家充電,而且不需要對現有電錶擴容,也許這“路障”可以疏通不少;假如充電設備變得小巧些,不是“樁”,而是“器”或“盒”,那麼在所有停車場地都可以配建,充電也會變方便得多。有如此想法是因為有前鑒:當年電動自行車出現時,同樣也遭遇充電難問題,後來改進技術,不僅可以簡便地拎回家充電,街頭也遍佈了自助充電站。顯然,技術不是一成不變的,技術應該適應需求,在需求的變化中不斷改進,而不能削足適履。
解決電動汽車進家的“路障”,除了需要專家智慧外,還需要集中民智,畢竟“知屋漏者在宇下”。普通百姓不一定搞得清技術難題,但可以提出自己的思路,有些思路或許能産生“柳暗花明”、解決實際問題的效果。我們總不能讓這個老問題長期“問題”下去。(蔣維祥)
[責任編輯:李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