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京津唐及環渤海

京津冀五年內不再新增建設用地

2016年05月04日 13:49:00  來源:新京報
字號:    

  (原標題:京津冀五年內不再新增建設用地)

  5月3日,新京報記者從國土資源部獲悉,國土部與國家發改委已聯合印發《京津冀協同發展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15~2020年)》。《規劃》提出,將通過建設用地“減量瘦身”,倒逼城市功能提升,不再安排新增建設用地,北京順義東部等13片耕地,將劃入永久基本農田。

  保障交通一體化發展用地需求

  《規劃》劃定了減量優化區、存量挖潛區、增量控制區和適度發展區,明確了各區土地利用原則和利用導向,鼓勵將存量建設用地轉化為生態用地,而存量挖潛區不宜再進行高強度大規模建設,區域建設用地以存量建設用地結構和佈局調整為主。增量控制區不宜進行大規模開發建設,重點保障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用地,控制區域新增建設用地。

  此外,將從軌道交通、公路網、機場、交通綜合樞紐、港口體系等幾方面,保障交通一體化發展用地需求。

  專家稱可抑制土地財政及房産過剩

  北京市房地産協會秘書長陳志認為,《規劃》內容的制定,是對京津冀地區特別是環京地區目前的監管不到位以及瘋狂投資的糾偏,“原則上新增建設用地嚴控,鼓勵存量轉化、存量挖潛,不宜再進行高強度大規模建設,其實就是在糾正北京周邊通過土地供給來推動房地産發展的思路。”他認為,存量建設用地在結構上應該保障重點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以引導人口産業合理集聚作為當前的首要任務。

  “北京周邊無序的過度投資炒作和投資,在一定程度上,確實是因為地方政府的合理目標設定及監管不到位,才導致北京周邊的地價、房價無序上漲。”陳志舉例,比如以河北為主的環京區位,曾主張的“環首都經濟圈”、“環首都綠色生態”等等,推出的建設用地的核心目的並不是具體産業的落地,而是用於住房,“就是通過土地供給和出讓,來緩解財政壓力,增加財政收入,雖然也有基礎設施的內容在,但都是不明確的、泛化的。”陳志説,《規劃》的內容制定,目的是從土地供給上抑制土地財政,減少地方對房地産的財政依賴。

[責任編輯:王亞靜]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