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人民幣被首次單獨列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官方外匯儲備貨幣構成”(COFER),但其權重佔比低於預期,包括人民幣在國際支付貨幣中的排名,以及人民幣加入SDR後,貨物貿易項下的人民幣跨境使用規模亦有所下降。如此,人民幣國際化之路有多遠?可能的市場化配套舉措是什麼?
2017年3月31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發佈了截至2016年12月的COFER季度資料,首次披露在全球外匯儲備中,人民幣計價資産達845.1億美元,佔總外匯儲備資産的1.07%。
這一事件有兩個方面的涵義,其一,COFER首次單獨列出人民幣儲備規模與佔比,表明配置人民幣儲備資産的技術安排正在逐步推進,人民幣已開始履行國際儲備貨幣職能;其二,1.1%的外匯儲備佔比顯著低於人民幣在SDR貨幣籃子的份額,表明人民幣的國際儲備貨幣之路知易行難,國際化是一個中長期目標,是人民幣的詩和遠方,需要不懈努力和執著追求。近期而言,人民幣國際化仍處於調整期,提升人民幣在外匯儲備中的佔比不是“一蹴而就”、“指日可待”的事情,需要克服艱難險阻,砥礪前行。
走向國際儲備貨幣,探索人民幣國際
化的有效路徑
COFER首次單獨列出人民幣的儲備持有統計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按季度披露儲備規模的幣種結構擴大到美元、歐元、人民幣、日圓、英鎊、澳元、加元和瑞士法郎共8種貨幣,其餘貨幣不作統計區分,列在“其他幣種”項下。COFER首次單獨列出人民幣儲備規模和佔比是2016年9月人民幣正式納入SDR後的所有技術安排,具有與人民幣加入SDR相同的引申涵義。
貨幣國際化的本質是市場信任度。從理論上講,人民幣納入SDR等同於IMF為人民幣國際儲備貨幣地位背書,意味著國際多邊機構賦予人民幣國際化地位的合法性和制度化的國際認可,有利於人民幣發揮後發優勢,提升國際儲備貨幣地位。
但是,國際市場對人民幣計價資産需求的上升速度低於加入SDR之前的樂觀預期,加入SDR對人民幣國際化的推動效果尚待觀察。全球央行持有人民幣計價資産佔全部外匯儲備資産的1.07%,同期,美元、歐元和日元的佔比分別為 63.96%、19.74%和4.21%。
顯然,提升人民幣的國際儲備貨幣佔比仍有巨大的空間,需要從跨境貿易和投資的不同視角探索人民幣國際化的有效路徑,釋放加入SDR對人民幣國際化的推動作用,實現跨境投資和金融交易對人民幣國際使用的雙輪驅動。
從國際支付貨幣起步,人民幣國際化
仍需砥礪前行
2016年10月,人民幣正式加入SDR,是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最重要的制度性變化,毫無疑問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從時機上看,近年來,人民幣國際化的外部運作環境正在經歷巨大變化,美國經濟持續復蘇推動利率進入上升週期,漸進加息步伐持續,美元匯率與美國的加息週期呈現相互作用、交互推動的共振式演變路徑,美元匯率上升強化了美元的國際儲備貨幣地位,也為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帶來新的挑戰。
2016年人民幣在岸匯率貶值6.6%,離岸匯率貶值5.7%,是連續第三年對美元單邊貶值。受匯率變化及全球貿易增長放緩的雙重影響,人民幣在國際支付貨幣中的份額和排名下降,離岸市場的人民幣業務活動進入艱難的調整期。
SWIFT數據表示,自2016年4月起,人民幣在國際支付貨幣中的排名由2014年11月以來的第五位下滑到第6位,到2017年2月,人民幣在國際支付中的活躍程度(按金額)仍然低於美元、歐元、英鎊、日元和加拿大元。
根據中國人民銀行公佈數據,2017年2月份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發生2,860億元,較去年同期減少16.4%,其中貨物貿易2,301億元,同比下跌21.1%,服務貿易及其他經常項目559億元,同比增加10.7%。另外,直接投資人民幣結算業務發生537億元,較去年同期下跌52.3%,其中對外直接投資135億元,跌幅逹70.8%;外商直接投資402億元,同比下降39.5%。
在人民幣加入SDR後,貨物貿易項下的人民幣跨境使用規模有所下降,資本項下的使用轉趨活躍,但仍無法獨立支撐人民幣國際化。顯然,在推動人民幣資本項目的跨境使用的同時,如何繼續保持人民幣在跨境貿易中佔比的穩定增長是當前能否提升人民幣國際化程度的關鍵。
保持人民幣在全球貨幣體系的穩定
地位
人民幣國際化萌生於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期間,為解決現行美元主導的國際貨幣體系制度性缺陷提供新的公共産品和解決方案。因此,人民幣在履行國際儲備貨幣職能的同時,需要承擔超越了內部導向的政策範疇的維持國際金融穩定的重要責任。IMF 明確要求SDR籃子貨幣發行國應維持能夠便利基金組織及其成員國和SDR其他使用方以其貨幣開展業務操作的政策框架。IMF也期待通過加深中國與全球金融體系的融合,增強國際貨幣和金融體系,支援全球經濟增長和穩定。因此,加入SDR意味著中國需要在維護和保持全球金融穩定方面承擔更多的國際責任。
義務和責任從來都不是單向的。針對當前全球經濟增長低迷和反全球化浪潮及保護主義升溫的背景,穩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為各國外匯儲備幣種構成提供來自新興市場的多樣性選擇。同時,保持人民幣在全球貨幣體系中的穩定地位可以成為中國參與國際規則制定、提升全球話語權及影響力的重要抓手,在全球金融治理中發揮更為積極的作用。
2017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堅持匯率市場化改革,保持人民幣在全球貨幣體系中的穩定地位”。在全球化面臨回潮、貿易保護主義威脅加劇的大背景下,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應該在保證經濟安全的前提下為新的全球化發展路徑提供中國方案。
客觀上講,提升人民幣作為儲備貨幣的地位,必須要提供更多人民幣投資工具,需要加快國內金融市場開放。隨著中國金融市場對外開放程度的加深,市場的影響因素更趨複雜,市場波動明顯上升,對此應有充分的估計,並採取相關措施,有效地控制風險,保持金融市場的基本穩定。因此,在保證經濟安全的前提下,建立人民幣國際化框架下國內貨幣金融與實體經濟的良性互動,穩步推進資本市場開放,不斷完善金融市場運作機制,提升人民幣金融市場的深度和廣度,滿足全球各類投資者增持人民幣資産的長遠需求,成為加入SDR後人民幣國際化可以走多遠的關鍵所在。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所學術委員,中銀香港首席經濟學家 鄂志寰)
[責任編輯:郭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