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經濟觀察

【理上網來·熱點解析】聯合國官員:中國經濟經受住了“壓力測試”

2017年03月03日 15:37:19  來源: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
字號:    

  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經濟事務官梁國勇日前在接受《經濟日報》記者專訪時説,中國經濟經歷了前所未有的“壓力測試”,不僅守住了各方面的風險底線,穩定性、靈活性和韌性也得到了有效提升。展望未來,中國政府的政策工具箱中有足夠多的、有效的政策工具應對來自內外部的經濟下行壓力。

  過去一段時間,中國短期經濟數據出現波動,這也引發了國際社會對中國經濟的關注。對此,梁國勇認為,應從4個角度客觀看待。首先,從國際比較看,中國經濟增長仍然很快,2016年成為全球增速最高的經濟體。其次,中國現在的增長是在10萬億美元總量、8000美元每人平均基礎上的增長,一年的增量就相當於再造一個中等規模經濟體。再次,中國經濟增速的下降緩慢、可控,硬著陸的可能性是不存在的。最後,中國經濟正在經歷幾個方面的重大轉型,國內消費、服務業、新技術和新興産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迅速提高,新的增長動能不斷涌現。

  梁國勇説,中國政府穩中求進的政策基調是中國經濟穩定增長的一個重要原因。面對經濟下行壓力,中國政府展示出了堅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綠色發展、推進公平共用、擴大對外開放的決心與行動。在有效運用各類財政、貨幣政策手段的同時,中國政府努力避免不必要的強刺激。

  近日公佈的數據顯示,以美元計算,2016年中國進出口比美國少204億美元。這是否意味著中國第一大貨物貿易國地位被撼動?對此,梁國勇認為可以從幾方面看。一是200億美元的差距相對總量來説很小,而且這是初步數據比較的結果,因此可以説中美兩國進出口總量仍在伯仲之間。二是匯率變動、美元升值帶來的計價效應是一個重要原因。在中國國際貿易以人民幣、歐元及其他貨幣計價的部分中,由於這些貨幣相對美元均有較大幅度貶值,因此以當期美元計價難免出現賬面上的低估。三是美元升值推動了美國進口的增長,拉升了進出口總額。換言之,美國的反超並非出口競爭力的顯著提升。

  今年1月份,中國吸收外資和對外投資出現雙雙下降,降幅分別為9.2%和35.7%。在談到這一問題時,梁國勇表示,引進外資、對外投資兩者的情況不同,需要先分開來分析,再結合起來看。今年1月份實際使用外資金額的下降與春節假期因素有關,體現了數據波動的季節(月度)效應。外資數據本身月度波動明顯。從歷年情況看,2月份由於春節放假一般金額較小。與往年不同,春節假期的提前意味著今年1月份金額較小。總體上看,1月份外資出現短期下降並非趨勢性變化。

  梁國勇説,在2016年中國對外投資增長偏快的情況下,今年出現較大幅度的“調整”具有合理性和必然性。特別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下半年以來,部分對外投資收購項目主要基於匯率、利率等金融和財務因素,缺乏實體經濟和競爭力背景,具有“非理性”成分。今年1月份的下降顯示,2016年第四季度以來的政策微調産生了預期的效果。短期內引進外資和對外投資的一升一降,在一定程度上也意味著國際收支金融和資本項目情況的改善,有利於緩解資本外流壓力,防範和應對外部金融風險。

  最後,對於全年雙向投資趨勢,梁國勇預測説,2017年中國對外投資在宏觀總規模和微觀投資動機等方面都將呈現更理性的狀態。對外投資區域和産業結構將繼續優化,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相關産業的投資有望快速增長。中國引進外資將繼續在高位保持穩定。考慮到《關於擴大對外開放積極利用外資若干措施的通知》等重要政策舉措以及高端製造業、服務業等領域的投資新動態,今年外資可望呈現增長態勢。梁國勇建議,在關注外資數量的同時高度重視外資品質,推出有力措施加大引進高技術、高附加值、高端外資項目的力度,以促進中國經濟進一步轉型升級。

[責任編輯:李帥]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