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經濟觀察

評論:拼過“每人平均3萬收入”生活就好了嗎?

2017年02月24日 08:29:43  來源:新京報
字號:    

  宏觀大勢

  如何使居民收入增速適當快於經濟增速、高於其他地區,如何真正提高本地居民的生活水準,或許遠比對一個平均數的追求更為重要。

  2月21日,有媒體刊發了有關全國各地“每人平均收入大比拼”的報道。由於各省、自治區、直轄市2016年度主要經濟指標數據已陸續發佈,有記者統計各地的數據後發現,“目前有6個省份的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了3萬元大關”。

  眾所週知,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是反映居民收入水準以及經濟發展水準的重要指標。但中國各地資源環境不同,發展階段不同,將全國各地的每人平均收入水準放在一起比拼,意義似乎十分有限。

  事實上,經濟指標的比較,只在有可比區域進行,才更有意義。如上海與青海,北京與新疆,由於區域特點及居民構成差異巨大,單純以收入的絕對數字進行比拼未必科學。加之每人平均收入既非動態相對數,也沒有剔除物價變動因素。隨著整體價格水準的上升,數據也會水漲船高。所以,在沒有其他參照係的情況下説“突破”多少,並無多大實際意義。

  目前,中國基尼系數持續高於0.4的國際公認警戒線。近幾年雖略有緩解,但2016年仍達到0.465,比上年又升0.003。在貧富差距較大的背景下,居民收入水準必然呈現明顯偏態分佈,線下人數更加多於線上人數。

  然而,各地發佈的數據僅可看出城鄉間的差距,卻難以反映全體居民間的差距是大是小。至此,是讓一個億萬富翁把99個窮人變成每人平均意義上的百萬富翁好,還是真有一百個百萬富翁、沒有一個億萬富翁好?答案不言自明。但目前的比拼似乎並不能説明此類問題。

  最為重要的是,數據的高低其實並不能代表居民的生活品質與幸福感。將拿到手裏的貨幣數字,與拿著等量貨幣所能購買的商品和服務比較,各地差異明顯。如考慮房價,差異就更大了。後者的衡量指標,就是購買力平價,這也是重要的國際衡量指標。雖然,目前按購買力平價來計算各地收入難度很大,但其所反映的差距卻是客觀存在,特別是在我們這樣一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的大國。所以,評判各地收入水準,一個平均數的差距未必真實,關鍵還要看實際生活的品質和百姓滿意度。

  不僅如此,若單純從經濟目標總量數字的實現上看,情況也要嚴峻很多。十八大提出2020年經濟總量與居民每人平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但這兩個翻一番目標是就全國而言。考慮各地基層、基礎、能力的差異,有的應該翻一番還多,有的或難以翻一番。若考慮全面二胎政策帶來的人口增長,如果每人平均收入水準繼續下降,難度就更大了。因此,在提升發展品質的基礎上,如何使居民收入增速適當快於經濟增速、高於其他地區,如何真正提高本地居民的生活水準,或許遠比對一個平均數的追求更為重要。

  而要改善人民群眾生活品質,一方面,要推進財稅、金融、土地、城鎮化、社會保障、生態文明等基礎性改革,完善收入分配調節機制,提高居民收入在GDP分配中的比重,並縮小城鄉和貧富差別,使居民收入與經濟發展同步增長;另一方面,要適應市場週期的變化,控制主要生活必需品價格大幅上漲,確保民眾特別是低收入者生活的穩定,使全體民眾都能共用發展成果。

  潘璠(財經評論人)

[責任編輯:郭曉康]

相關內容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