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經濟觀察

[經濟信心]我國種業在改革中振興

2016年12月15日 10:05:26  來源: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
字號:    

  在今年的瀾滄江—湄公河國家合作展上,86歲的袁隆平介紹了最新培育的雜交水稻品種,引起泰國、緬甸等國的濃厚興趣。從“洋種子”佔領國內市場到“本土種”收復失地,再到自主品種走出國門,5年來,民族種業走過了不平凡歷程。

  “飯碗”要端牢 種業當自強

  在21世紀最初10年,我國種業剛剛起步,恰逢跨國種業公司全球佈局之時。國內種業市場放開後,民族種業發展遭遇巨大壓力。“洋種子”席捲而來,震撼了國內種業市場,也警醒了種業人。

  有人將跨國種業巨頭比喻成“航空母艦”,而國內種企則是“小舢板”。區別不僅體現在企業規模,還有科技創新能力,更體現在科研體制、人才儲備、經營模式上。發達國家種業有著上百年市場化歷程,我國自2000年開始實施《種子法》後才真正邁入市場化進程。

  “洋種子”的代表是玉米先玉335和部分設施蔬菜品種。最高峰時,先玉335推廣面積達4000多萬畝,國外種子佔據了山東壽光設施蔬菜種子的大部分市場。“那時候,我們的壓力很大。”玉米育种家程相文説。

  制度體系創新是民族種業求變的關鍵。2011年以來,國務院先後印發《關於加快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意見》《全國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規劃》《關於深化種業體制改革提高創新能力的意見》3個文件,十二屆全國人大將現代種業立法提上日程,全面修訂《種子法》,著力提升企業競爭力、品種創新力和供種保障力,吹響了民族種業振興的號角……

  5年來,突破性優良新品種不斷涌現,民族種業的“失地”正在收復。以京科968、隆平206、濟麥22等為代表的玉米和小麥品種,種植面積均超1000萬畝;培育推廣了Y兩優1號、登海605等畝産潛力過1000公斤的水稻和玉米品種。國産品種主導地位進一步鞏固,一批自主研發的突破性品種增長勢頭強勁。

  “我2009年開始種玉米,用的是先玉335的種子,不過現在1萬多畝地都已經換成國産的良玉99了。”遼寧省昌圖縣寶力鎮種糧大戶張強告訴記者,“一開始也不信,國産種子能比國外的強?2012年試種了600畝,結果發現國産品種不僅抗大小葉斑病,還抗倒伏”。

  農業部種子管理局局長張延秋説,目前,國外品種市場份額呈下降趨勢,我國自主選育的品種已佔玉米的85%以上、蔬菜的87%以上,水稻、小麥、大豆、油菜全部為自主品種,做到了“中國糧用中國種”。

  步入深水區 啃下“硬骨頭”

  種業改革從第一塊“硬骨頭”發軔——確立種子企業的主體地位。“企業為主體”在業內激起了千層浪。長期以來,我國育種創新的主要力量都在科研院所,大多數技術設備也都在科研院所。

  “深化種業體制改革,要解決種業創新與農業生産‘兩張皮’問題,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這也是國外成熟市場的歷史經驗。”農業部部長韓長賦針對産業痛點作了分析。經過調研論證、徵求意見,一系列以扶持企業創新發展為目標的政策措施陸續出臺。

  為支援企業育種創新,國家種子工程、生物育種能力建設等專項先後投入近10億元,引導企業構建商業化育種體系。財政部和稅務總局對育繁推一體化企業研發經營所得、資産重組等給予稅收減免。今年,中國人民銀行、農業部等6部門聯合下發文件,從創新信貸産品、拓寬企業融資來源等方面對現代種業發展給予金融扶持。

  針對制種基地和生産風險問題,財政支援的國家級制種大縣獎勵、制種保險試點等政策,逐步在甘肅、四川、海南3大國家級基地和58個制種大縣(市)推開。截至目前,中央財政已安排制種大縣獎勵資金9億多元,雜交水稻、玉米和小麥繁制種保險試點達160萬畝以上,顯著增強了優勢制種基地抗風險能力。

  種業改革的第二塊“硬骨頭”,是要解決如何調動科研人員積極性,讓科研院所的資源“活”起來。“市場經濟條件下,對科技人員實行科研成果的權益激勵,是激發創新活力的最有效手段。”農業部副部長余欣榮説。

  農業部、科技部2014年選擇4個農業科研單位開展種業科研成果權益改革試點。對科研人員在成果中所佔的比例劃出了最低線,新品種權的權益比例不低於40%,育種材料的比例不低於60%,大大高於當時不低於20%的規定。科研人員吃了顆“定心丸”,推動了科研成果向企業流動。今年7月份,這項改革試點在全國推開。

  隨著種業科研體制的重大轉變,科研院校與所辦種子企業完成“事企脫鉤”,實現了“兩分離”,科研院所在基礎性、前沿性、公益性研究上持續取得新突破,中國與美國在基礎研究上的差距逐步縮小。

  種企搞研發 行業重佈局

  一系列改革舉措,提振了種業界的發展信心。“國務院文件出臺之前,我們是有顧慮的,現在明確了企業是商業化育種的主體,我們有了底氣,可以放心大膽地搞科研了。”袁隆平農業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執行總裁張秀寬説。

  越來越多的企業在研發上不斷加碼。2015年,全國種業前50強研發投入13億元。

  中國種子集團總經理張學工告訴記者,中種集團每年超過1億元資金用於研發,佔銷售收入比重超過10%,與跨國公司的研發投入比例基本持平。在中種集團武漢光谷科技中心分子育種實驗室,基因組育種部總監周發松博士説,研發中心初步建立了SNP晶片檢測平臺及全基因組選擇育種體系,研發了全球第一張水稻全基因組育種晶片。

  2015年,全國種業10強、50強銷售額分別為130億元和270億元,市場佔有率分別達18%和35%,比2011年分別提高3%和5%;前50強凈資産總和近250億元,比2011年增長1倍多。

  5年來,種子企業兼併重組空前活躍。中信集團出資27.9億元入主隆平高科,中農發投資12.6億元並購山西潞玉等8家種子企業。截至2016年,全國持證種子企業4333家,比2010年減少50.2%,企業“多、小、散”狀況明顯改善;註冊資本1億元以上的種企達200多家,比2011年增加2倍多。(經濟日報記者 喬金亮)

  [ 查看全文 ]

[責任編輯:李帥]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