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經濟觀察

中國“新常態”經濟正在順應全球局勢之變

2016年12月13日 13:56:44  來源:央視網
字號:    

   全球局勢風雲變幻,地緣政治秩序正在發生新的變化。中國及世界各國都需要面對這些變化,並尋求應對之策。以自由貿易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為標誌的全球化勢頭似乎正在走弱,而一個意味著過渡到“本國利益至上”的新風潮正在顯頭。

   鋻於全球化未能縮小窮國和富國之間的巨大財富差距,且“以犧牲中小私有企業的利潤和機遇為代價,讓大型跨國企業收穫鉅額財富”,因此,出現上述的新轉變也許並不一定是件壞事。

   在過去幾十年裏,全球化曾十分盛行,但有時給國家主權價值設置了障礙,使得他們跟著“全球化精英”的步調走,否則國內經濟會受到嚴重的影響。

   然而,面臨這一風向的轉變,中國顯得自信滿滿,應對自如。中國正在從出口導向型經濟模式調整為以服務行業促進經濟增長的模式,並正在採取更多相應的措施來拉動國內經濟增長。

   減少出口依賴

   據《財新》報道,11月份中國綜合採購經理人指數為52.9%,創下連續43個月以來的新高。根據資訊數據諮詢公司IHS Markit的研究,該指數一旦超過50%,就意味著該經濟體在短期內勢頭看好。

   這一數據似乎也表明瞭中國製造業的強勁勢頭未減。但稍加深入了解,人們就會發現實際上服務業才是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的主導力量。雖説中國國內有不少工廠倒閉,但由於服務類企業的商業活動普遍增多,從而抵消了製造業的低迷。中國的通貨膨脹也比預期的要高,但在經濟整體復蘇之前一般都會有通貨膨脹出現。

   實施供給側改革

   為振興經濟,中國採取了供給側改革等一系列舉措。供給側改革涉及減稅、削減政府開支、簡化商業審批程式、去除過剩産能、強化技術升級,為消費者生産更高品質的産品。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1月召開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二次會議上明確提出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案。他強調,在經濟領域開展“去産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時,必須考慮以人為本的社會生産力因素。

   中國的供給側改革方案與西方所理解的有所不同,因為習近平給供給側改革注入了中國特色,更著重強調刺激和促進對商品和服務的消費需求,這對民眾而言不失為務實之策。

   當然,這項措施也存在通貨膨脹率可能高於預期的風險,不過,必要時有關部門可以採取更嚴格的貨幣政策來應對處理。

   人民幣匯率堅挺似不可避免

   西方媒體常常將中國描繪成“貨幣操縱國”,指責中國採取一些做法使得人民幣幣值相對美元、歐元和英鎊等維持在較低水準,認為必須對中國採取懲罰性措施。

   確實,中國在對美貿易中有著較大的貿易順差,但這是由其他多重因素所致。中國為製造業公司提供了有利的商業環境,比如徵收較低的稅率,此外,中國企業能用遠低於美國同類員工的薪酬雇用本地員工以降低企業成本等。

   當然,近年來,中國的勞動力和運營成本也在急劇上升,迫使大批工廠正在向東南亞、非洲和其他地區轉移。這樣一來,從較低的人民幣匯率中來獲得盈利就顯得不再那麼有吸引力了。

   堅挺的人民幣還將會有利於境外投資者在深圳和上海證券交易所尋求獲利機會,尤其是繼2014年開通“滬港通”之後,本週一(12月5日)又開通了“深港通”,外國人買賣中國上市公司的股票變得更加便捷。

   吸引更多來華遊客

   對世界上的許多人來説,中國仍然是一個神秘的國度。世界公民們聽過太多關於中國的故事,雖説這些故事中既有美好的也有負面的。

   雖然中國已經躍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與美國、歐洲和東北亞國家相比,中國的入境遊的客流量明顯偏低。

   倫敦世界旅遊觀光協會報告顯示,2015年,中國出境遊遊客的境外消費達到了2,15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5萬億元),同比上漲53個百分點。而同年中國入境遊遊客的消費額為61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846億元),比2014年僅上升3個百分點。中國的旅遊逆差高達1,540億美元。

   目前,來中國旅遊的境外遊客多為高收入階層,即便人民幣有所升值,也不會影響他們來中國旅遊的選擇。因此,若人民幣升值,中國的入境消費額就很可能上漲。

   然而,中國旅遊業還需要進行産業升級改造。由於旅遊服務業的整體服務品質欠佳及配套設施的標準偏低等,致使當前入境遊仍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廣州等發達的大都市,而中國的旅遊市場遠大於此。

   對2017有何期待?

   美國侯任總統特朗普將於明年1月20日入主白宮,他將推行的“美國優先”政策定將導致更多的貿易摩擦,可以預見,中美兩國之間的貿易摩擦將不可避免。

   不過,中國正將促進經濟增長的重心轉向鼓勵國內消費而不是靠出口拉動,因此,可以降低美國對中國出口商品提高關稅帶來的不利影響。換個角度看,若美國提高關稅,中國也可以採取提高對美國進口商品的關稅來進行反制。

   因此,兩國若要促進本國經濟發展,都需要更多地依靠調整國內經濟結構。美國需要加強國內製造業的發展,而中國也應該進一步刺激國內的消費能力。

   此外,我們還應該思考這一問題:

   當美國人購買大量從中國進口的商品時,中國出口型企業會在不知不覺中對美國經濟産生過度依賴。如果中國不打算捲入貿易摩擦,那麼中國的消費者也可能很快就讓美國出口商對他們産生過度依賴。

   這兩種角色是有可能互相轉換的。如果中國將來發展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消費商品和服務進口國,處於利益的支配地位,這對於雙方都是有益的。

   【作者:湯姆 麥格雷戈,美國籍,央視網熊貓頻道特約評論員】

[責任編輯:李帥]

相關內容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