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經濟觀察

“機器換人”無礙就業向好勢頭 不會引起大波動

2016年09月19日 08:24:33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替代傳統勞動力 不會引起大波動

  “機器換人”無礙就業向好勢頭(熱點聚焦)

  近期,有關“‘機器換人’是否引起失業潮”的話題被廣泛討論。9月18日,中國人民銀行發佈了《2016 年第三季度城鎮儲戶問卷調查報告》。報告顯示:當期就業感受指數為37.1%,較上季度提高0.1 個百分點;未來就業預期指數為46.2%,亦較上季回升1.2 個百分點,民間對中國就業形勢持續向好的信心較強。專家指出,“機器換人”本質上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帶來的用工模式變化,儘管其在短時期內可能增大局部摩擦性失業,但從長期看將有助於提高勞動生産率、改善勞動者工作環境、降低企業成本,最終促進就業轉型。

  就業形勢依然穩定

  相比于“機器換人”的各種討論,中國今年的就業形勢已然十分明朗。人社部最新數據顯示,8月份城鎮新增就業113萬人,1—8月份累計達到948萬人,佔全年就業目標的近95%,全年超額完成任務將成為大概率事件。同時,儘管31個大城市城鎮調查失業率略有回升,但是基本穩定在5.1%左右,總體上就業形勢依然穩定。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稍早前在分析就業形勢時指出,近年來我國就業相對比較穩定主要有四方面原因:一是經濟增長總體比較穩定,對勞動力基本需求並沒有減少;二是近幾年産業結構由原來的工業主導向服務業主導轉型,對勞動力的需求彈性增加;三是中國這幾年年輕勞動力資源的數量在下降,勞動力市場供求壓力有所減輕;四是政府深化“放管服”改革、鼓勵創業創新等措施,有利於各級工商戶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自主創業。

  例如,1—8月份全國新登記企業同比增長將近30%,這對就業無疑具有促進作用。與此同時,政府也十分重視去産能過程中的職工安置,相關部門專門提供了1000億元人民幣的安置培訓資金,幫助轉崗工人能夠通過培訓重新找到就業崗位。

  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周民良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中國就業形勢延續向好勢頭,一方面體現了産業結構調整的積極作用;另一方面也與各級政府十分重視就業,並採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密切相關。“在目前産能過剩的背景下,傳統製造業吸納就業難有起色,而旅遊、物流等服務業則成了吸納就業的主力軍。”周民良説。

  人與機器並不矛盾

  那麼,“機器換人”與就業究竟是什麼關係呢?專家指出,“機器換人”的本質是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帶來的用工模式變化,儘管這在短時期內可能增大某些行業和領域的摩擦性失業,但從長期看將提高勞動生産率、改善勞動者工作環境、降低企業成本。

  廣東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稍早前撰寫的《廣東資本有機構成變動趨勢研究報告》認為,隨著“機器換人”的推廣,未來或將出現結構性失業與技能型工人短缺並存的態勢,也就是普通工人“就業難”,而技術工人“用工荒”,但並不會造成大面積失業。如今,越來越多的傳統製造業工人也開始“瞄準”機器人操作、維護和編程等新興崗位,主動適應市場需要。

  與此同時,不少企業界人士也表示,“機器換人”是企業在勞動供給緊張、技術水準進步及用工成本上升的背景下綜合研判的選擇,事實上很多時候“機器換人”可以把勞動者從危險、繁重、重復、低端的環境中解放出來。因此,大量使用機器與勞動力就業之間並不矛盾。

  “需要承認,隨著科技進步與新業態的發展,機器在某些地區、某些行業確實對原有傳統勞動力形成了替代。這客觀上既有勞動力成本上升的因素,也與日益精準的生産要求有關。但更要看到,就業結構隨著經濟轉型而調整是一個必然過程。”周民良説,小型經濟體産業結構單一,“機器換人”對就業衝擊往往較大;而中國經濟體量大,産業體系較為健全,就業機會種類較多、彈性強,所以“機器換人”不會造成中國就業市場的大幅波動。

  此外,有學者進一步指出,並非所有行業和工序的用工都可以通過機器替換,所謂“機器換人”只是部分環節的替代,而且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從另一個角度來説,新設備的操作、維護也將派生出新的勞動力需求,這也有助於提高就業品質和勞動者收入。

  政策保障不斷完善

  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近幾年我國16—59歲的勞動年齡人口數量每年減少量都在300—400萬人,因此老齡化時代的到來也將意味著中國經濟必須面對年輕勞動力減少和勞動力成本上升的挑戰。

  國家資訊中心首席經濟師範劍平表示,目前發達國家研發投入佔GDP的比例比中國要高很多,而未來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必須靠創新驅動,靠全要素勞動生産率的提升。在范劍平看來,中國要保持平穩可持續的增長,關鍵的著力點是要提高勞動力的素質,進一步開發人口品質紅利,通過科技進步提高勞動生産率。

  “在勞動力結構隨經濟結構而調整的過程中,政策的作用非常重要。首先,要保證在職勞動力能夠獲得足夠的培訓和技能提升機會,促進其適應新崗位;其次,就業轉移過程中要注重鼓勵創造新的就業機會;最後,由於我國不同區域發展還很不均衡,因此各地在穩增長、促就業的過程中也要進一步加強政策的針對性。”周民良説,以中國經濟目前的增長水準及轉型的良好態勢來看,未來就業形勢有望繼續向好。

  事實上,目前各地在保障就業、鼓勵勞動力轉型方面的作為,也為樂觀的預期增添了底氣。例如,四川在就業扶貧方面,就推出了“加大公益性崗位開發力度”“對貧困家庭勞動力實行免費培訓”“支援貧困家庭勞動力創業”等九大措施;內蒙古則針對未就業畢業生的特點和需求制定個性化幫扶方案,精準提供政策發佈、職業指導、崗位資訊、技能培訓等服務,同時組織專業性、行業性、小型化、網路化招聘,打造“網際網路+就業服務”的模式。本報記者 王俊嶺

[責任編輯:李帥]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