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經濟觀察

中國經濟新一輪轉型 從高速增長邁向高效增長

2016年08月29日 08:28:53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已經歷了一輪具有世界影響的經濟轉型。在這一輪轉型中,中國建立了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實現了經濟快速增長。這一輪經濟轉型有很多標誌性的成果:經濟年均增長10%左右,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 提前實現了聯合國千年目標……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後,中國經濟增長開始發生階段性變化,“新常態”就是對這一變化的概括。新常態最直觀的表現是經濟由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這有需求不足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住、行”主導的需求結構發生了深刻變化,正向多樣化、高端化、服務化轉變,而受傳統體制束縛,供給結構跟不上需求結構變化,出現供需結構錯配。這種情況下,再用老辦法穩增長,不僅投資效率會繼續下降,債務杠桿會繼續攀升,還會增大金融風險發生概率,也難以從根本上扭轉經濟短暫回升後繼續下行的態勢。中國經濟迫切需要新一輪轉型。

  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新一輪轉型的主線

  新一輪轉型的主線就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當前最迫切的主要是三件事:一是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特別是去除落後産能,處置僵屍企業。二是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要通過要素流動和資源再配置,適應已經變化了的市場需求。三是著力推進體制機制改革,特別是要加快推進簡政放權、國企改革、財稅金融體制改革,使生産要素重新流動起來,實現優化再配置。

  “十三五”時期是轉型的重要窗口期,我們不要再遲疑和等待,不要錯失這次機會。在經濟繁榮的時候,企業訂單很滿,生産滿負荷運轉,難以下決心推進調整和轉型。經濟下行壓力大的時候,往往也是轉型壓力大的時候。從這個意義上講,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也是機遇,不要輕易浪費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帶來的調整和轉型機遇。

  推進供給側改革,是不是不需要需求管理呢?當然不是。供給和需求是硬幣的兩面,供給創造需求,需求引導供給,兩者始終是相互聯繫在一起的。需求管理重在短期調控,引導市場預期,供給側改革重在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增強中長期持續增長動力。推進供給側改革,比如去産能、去庫存、去杠桿,都會帶來一定的收縮效應,通過適度擴大總需求,可以為改革營造更好的環境,避免經濟增速短期快速下行激化各種矛盾、激活潛在風險,進而增大改革的難度和成本。

  國際金融危機後,美國、歐盟和日本都採取了史無前例的寬鬆貨幣政策,但從實際效果看,市場需求持續低迷,投資和國際貿易並不活躍,大宗商品價格仍處於低位。金融危機至今已經8年,世界經濟並未從根本上擺脫低增長困境。從一些指標來看,出現了一些兩難困境,比如低增長與高負債、寬貨幣和低通脹並存,全球貿易增長低於經濟增長,發達經濟體勞動生産率增速持續回落。由此可見,單一的需求刺激並沒有取得預期效果,需求管理的短期政策雖在抵禦危機的衝擊上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但中長期結構性問題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從根本上改善經濟增長的動力機制還需要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責任編輯:李帥]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