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5月24日電(記者 張希敏)中國舊貨業協會庫存折扣商品專業委員會24日在北京舉行去庫存研討會,與會專家圍繞“供給側改革”議題,就庫存積壓商品流通行業問題展開探討。
全國政協經委原副主任、商務部原副部長張志剛指出,商品高庫存是企業“不堪承受之重”,也是“去庫存”的重要內容。
張志剛說,高庫存是需求拉動數量性擴張發展的必然結果。加快供給側結構的調整和改革,提高供給的質量和有效性,是企業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企業刻不容緩的首要任務。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所原所長、博士生導師任興洲說,合理的庫存是整個市場經濟條件下生產和流通中必有的環節,是企業生產經營活動中必不可少的。而“去庫存”中的“庫存”,實際上是指庫存積壓商品,即大量的暫時賣不出去的商品。從中央層面主要指的是房地產的庫存,其實還包括去產能過程中產生的大量庫存。
中國舊貨業協會庫存折扣商品專業委員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中國易貨貿易聯合會籌備委員會主任毛德鼠表示,當前,鋼材、煤炭、水泥、機械設備、建材、服裝、汽車、百貨、家電等多個生產資料、生活資料行業普遍存在產能過剩、庫存積壓問題,企業虧損嚴重,發展面臨困境。
他認為,原有的庫存未處理完,新增的庫存又進倉,這種惡性循環成為制約企業生存和發展的瓶頸,如果得不到有效調控,還將進一步惡化,影響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因此,應充分認識到“去庫存”工作的嚴峻性和緊迫性,促進經濟良性發展,這是值得長期向深層次探索的重大課題。
毛德鼠表示,在當前市場經濟條件下,再好的產品也難免因為某種原因造成積壓,庫存積壓商品是永遠存在的,這就需要有專門消化它們的專業機構形成規模化、產業化發展。
商務部特聘專家、北京工商大學教授、商業經濟研究所所長洪濤介紹說,易貨貿易主要有實物商品對實物商品的易貨、服務商品對服務商品的易貨、實物商品對服務商品的易貨。
洪濤指出,易貨貿易是“去庫存”的重要途徑,也是商品交易模式的創新,還是消費升級的一種方式。易貨貿易對搞活流通、促進消費具有重要意義。
他認為,當前中國易貨貿易進入到一個非常機遇期,大米換高鐵、石油換蔬菜等,以及出現了許多的易貨貿易模式,其背景有三個方面:一是借助于網絡技術使易貨貿易上臺階,二是借轉型升級促進了易貨貿易的發展,三是借規范管理促進其有序發展。
與會專家認為,制度供給是供給側改革的核心,形成新的制度供給,對于促進庫存積壓商品的流通至關重要。同時,做好庫存商品流通領域的標準標準化工作,有利于促進企業提高經濟效益,為落實國家“去庫存”任務更好的服務。(完)
[責任編輯:袁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