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博鰲3月24日電 (記者 秦辰)繼2015年首批5家民營銀行獲批開業之後,新一批民營銀行也“已經在來的路上”。適逢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利差保護時代終結,民營銀行究竟是生不逢時,還是生逢其時?參加博鰲亞洲論壇2016年年會的多位代表認為:民營銀行生逢其時,但面臨的困難比大銀行更多,需要走出一條自己的路。
作為中國首批民營銀行代表,天津金城銀行行長吳小平和上海華瑞銀行行長朱韜都表達了對民營銀行發展的信心。他們認為,任何創業者都必須面對困難,民營銀行剛剛起步,未來不可限量。
在吳小平看來,民營銀行與大銀行的機遇均等。中國經濟仍處於較高增速、整體金融風險可控、産業結構調整處於把控中、結構調整存在機遇,以及改革釋放紅利等背景,都是民營銀行發展的有利條件。“但第一步是活下來,往後逐步做出特色。”
不過,招商銀行前行長馬蔚華認為,從某種意義上説,民營銀行也生不逢時。一方面,中國經濟增速放緩,在客觀上減少了對銀行的信貸需求。另一方面,利率市場化結束了利差受保護的歷史。此外,單一網點邊際效益較小、企業人力成本較高等問題也在困擾著民營銀行的發展。
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前副主席蔡鄂生認為,民營銀行生來就是“補短板”,而非享福的。如何突出自身特色,是其必須認真思考的重要問題。
中國人民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所所長吳曉求也建議,民營銀行必須探索並創造一個與存量銀行不同的盈利模式和運作結構。“賦予你們的使命是創新,不是複製。”
對於民營銀行的發展,馬蔚華給出的建議是,借助網際網路業務和同業業務,把服務結算、財富管理等內容做透,精耕細作。
“小銀行不要有大銀行的雄心壯志。”馬蔚華送給民營銀行十六個字:立足本地,聚焦普惠,存異求新,精鑽細透。(完)
[責任編輯:袁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