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經濟觀察

經濟增速下行:是否會大規模刺激經濟?

2016年03月16日 08:57:00  來源:新京報
字號:    

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 吳曉靈

  貨幣一旦出了銀行,到哪去是無法控制的。但結構調整更多要依靠財政,財政的錢到哪是可丁可卯的。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商銀行原行長 楊凱生

  今年的赤字率提升到3%,説明積極財政政策力度比去年大一些。

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辜勝阻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經濟活力之源,也是轉型升級之道,更是當前對衝經濟下行的重要抓手。

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 劉世錦

  現在GDP增速低於7%與2008年底GDP增速所處階段不同。

  今年初,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顯示,2015年的中國國內生産總值(GDP)增速為6.9%,創下25年來新低。

  “中國經濟仍有巨大的潛力:我們有這麼高的儲蓄率,這麼大的迴旋空間,一旦經濟真的出現滑出合理區間的苗頭,該出手時我們會果斷出手。”2016年2月14日,李克強總理斬釘截鐵地説,“今年全球經濟形勢異常複雜,所以我們要更加主動作為,‘掄起金箍棒’應對挑戰!”

  3月1日,央行正式下調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這是中國央行今年首次降準,也是自2015年10月24日以來四個月內首次降準。有分析認為,這是貨幣寬鬆、強刺激的表現。對此,3月1日晚間,新華社發表評論稱,這仍屬界限之內的調整,絕非中國大規模強刺激經濟的先兆。中國不會大規模強刺激經濟,這一判斷基於中國調控手段的“升級”,以及對國內外經濟基本面考量後的“無需”。

  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圍繞激發市場活力,加大改革開放力度。我們不搞“大水漫灌”式的強刺激,而是持續推動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

  一週後的3月12日,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在答記者問時表示,如果國際國內沒有大的經濟金融風波事件,會保持穩健的貨幣政策,沒有必要採用過度的貨幣政策刺激的辦法來實現目標。

  對於官方的表態,多位代表、委員向新京報記者表示今年政府沒有必要大規模刺激經濟。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表示,當前沒必要大規模刺激經濟。預計中國經濟將在今年下半年或明年上半年逐步觸底。

  “結構性調整要更多依賴財政政策”

  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 吳曉靈

  新京報:未來財政政策手段使用會更加頻繁?

  吳曉靈:從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各國的貨幣政策用到了極致,許多國家都採取了量化寬鬆。中國從2009年以來貨幣供應量增長幅度也是很大的,僅2009年一年就增長了約29%。後來基本控制住了,穩定在12%左右。

  過度使用貨幣政策的結果,就是通貨膨脹,而在消費品價格沒有增長餘地時,資産價格就會大幅膨脹。以房價為例,從2009年到現在,房價上漲很多。到2014年房價走不動,股價又上來了。股市下跌了,房價又上漲了。除了其他原因,大量貨幣存量也是客觀因素。

  目前全球存在的不是總量問題,而是結構問題。結構改革方面,貨幣政策能做的有限。貨幣一旦出了銀行,到哪去是無法控制的。但結構調整更多要依靠財政,財政的錢到哪是可丁可卯的。

  新京報:此前央行提到的貨幣政策“穩健略偏寬鬆”應怎麼理解?1月份的新增人民幣貸款劇增是否會成為新常態?

  吳曉靈:每年央行制定貨幣政策時,一般都是預測經濟增長率+預計物價增長率+2到3個百分點的不確定性因素,每年央行公佈的M2增速基本都是這樣。比如今年是6.5%到7%的GDP增長,加3%的CPI增長,最後確定的M2增速是13%。略顯寬鬆體現在,往年加2個百分點,今年加了3個,其他的標準也是按高限來定的。

  在經濟調整的當下,希望信貸政策能稍微寬鬆一點,營造一個有所取捨的結構調整環境。

  1月份的新增貸款增多,主要是由於很多項目的環評和拆遷合法性手續,導致去年很多大項目沒有開工。經過一年準備,今年許多大項目開工,這也可以從中長期貸款項目增長上看到,是個好事。

  “政府3%赤字率是安全的”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商銀行原行長 楊凱生

  新京報:日本、歐洲等地區多次實現大規模經濟刺激計劃,比如實行負利率和QE等,這些計劃的效果如何?

  楊凱生:日本、歐洲採取的刺激政策效果是有限的。而今年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又一次明確地説,我們不搞大水漫灌式的刺激,清晰表明瞭未來的路線規劃:我們還是重點在結構調整,重點在增加經濟新的動能;同時把舊的發展動力進一步活躍起來,用雙引擎來推動刺激中國經濟的發展。

  新京報:對經濟是否會有一些刺激計劃?比如寬鬆的貨幣政策等?

  楊凱生:不應説是寬鬆的貨幣政策。目前的宏觀調控政策還是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積極財政政策的力度有可能加大,今年的赤字率提升到3%,説明積極財政政策力度比去年大一些。

  但貨幣政策的提法依然是穩健的貨幣政策,在實施過程中更加靈活和適度。對於靈活,主要內容應該是指保持實體經濟,保持社會經濟社會生活所必要的充裕的流動性,但這並非寬鬆的貨幣政策。周小川行長説過,轉向略微偏松。我認為和政府工作報告裏的表述是一致的。

  新京報: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了3%的赤字率目標,你認為會有風險嗎?

  楊凱生:按照中國目前經濟體量、經濟運作品質和國內經濟的承受能力,我認為3%是安全的。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可以有效對衝經濟下行”

  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辜勝阻

  新京報:2015年GDP增速降至6.9%,如何看待當前經濟形勢?

  辜勝阻:中國經濟形勢呈現明顯的分化趨勢,困難和希望,壓力與潛力,痛點與亮點並存,經濟增速放緩但經濟中的結構優化與品質提升趨勢明顯,舊的動能在消退或已經消失,新的動能也在不斷涌現。

  新京報:哪些是經濟增長的新動能?

  辜勝阻:如消費對增長的拉動作用增強,第三産業在産業結構中佔到“半壁江山”,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蓬勃發展等都是經濟增長中的亮點。

  新京報:“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能否對衝經濟下行?

  辜勝阻: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經濟活力之源,也是轉型升級之道,更是當前對衝經濟下行的重要抓手。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蓬勃發展,全年新登記註冊企業增長21.6%,平均每天新增1.2萬戶。新動能對穩就業、促升級發揮了突出作用,正在推動經濟社會發生深刻變革”。當前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正如1978年的改革開放和1992年的鄧小平南巡一樣,正通過制度供給和改革引領充分調動起億萬人民群眾的創富熱情,有效對衝經濟下行。

  新京報:“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如何促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辜勝阻: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大引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任務是將資源要素從産能過剩的産業中釋放出來,強調發揮創業者和創新者作為市場主體的作用,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充分調動起億萬人民群眾的創新創業熱情,激發出全社會的智慧才能和創造活力。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正通過制度供給和改革引領最大限度發揮人的智力創造,把勞動者創富熱情激發出來為目標,不僅能增強微觀經濟活力,扶持小微企業成長,而且能發揮制度創新和技術進步對供給升級的倍增效應,為中國經濟轉型尋找一種新的動能,促進傳統産業改造升級,創造新供給,創造新需求,提高供給體系的品質和效率,帶動新就業和消費結構升級。

  要實現中國産業從低端的過剩供給結構向高附加值的創造性供給結構轉變,需要充分發揮企業家的作用和重振企業家精神。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孵化企業家和企業家精神的重要載體。企業家是供給側最重要的主體。供給側改革成敗與否,關鍵在於能否調動企業家的積極性與創造性,而壯大企業家階層,培育和重振企業家精神又要靠健康可持續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7%不再是政府大規模刺激經濟判斷依據”

  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 劉世錦

  新京報:對於當前的中國經濟,有分析認為政府應該出手“大規模刺激”。對此,你是否認同?

  劉世錦:目前看,政府還沒有出手刺激的必要。因為從經濟轉型的角度來看,現在的經濟狀況是正常的。

  新京報:3月1日,央行降準0.5個百分點,有分析認為這是貨幣寬鬆、強刺激的表現。當前貨幣政策、財政政策還有哪些工具可以使用?

  劉世錦:貨幣政策從來都是相機決策,也是短期政策,是根據經濟情況來做決策的。現在很難預期半年後是否降息、降準。如果經濟觸底回升企穩,那麼,寬鬆的貨幣政策和積極的財政政策就沒有進一步寬鬆的必要了。

  新京報:2008年第四季度和2009年第一季度,GDP增速均低於7%,當時觸發了4萬億的大規模刺激。去年中國GDP增速也降至7%以下。你認為政府今年會不會再出手大規模刺激經濟?

  劉世錦:雖然這兩個時期的中國經濟都面臨GDP增速破7%的情況,但是,現在跟2008年底時的情況已經完全不同。

  2008年下半年,中國經濟的突然下降是因為面臨美國金融危機的巨大外部衝擊造成的突然下降,而那時中國經濟仍有高增長的潛力;現在,中國經濟的增長階段已發生了轉換,步入新常態,由超高速增長轉變為中高速增長。

  綜上,7%不再是政府出手大規模刺激經濟的主要判斷依據了。現在中國GDP增速低於7%與2008年底GDP增速低於7%所處的發展階段不同,潛在的增長動能也不同。

  新京報:如果不出手刺激,面對“最困難”的2016年,政府該採取何種措施遏制經濟持續下行?

  劉世錦:中國經濟將在今年下半年或明年上半年逐步觸底。目前,大宗商品價格已逐步回升反彈,經濟正逐步觸底。觸底的含義就是不會再繼續往下走了,預計未來中國經濟基本上是大的L形加一些小的W形的形態。當然,觸底後的中國經濟也不會有大的V形反轉,不會再回到過去8%以上的高增長。

  A08-A09版采寫/新京報記者 金彧 陳楊 劉夏

[責任編輯:袁楚]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