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經濟觀察

解讀廣州開發區的創新“密碼”

2016年03月01日 09:24:00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解讀廣州開發區的創新“密碼”

廣州開發區——崛起的國際化生態型創新城區。   資料圖片

  一套一尺見方的自動生産線模型,擺在廣州明珞汽車裝備有限公司一樓的測試車間裏,面前的牌子上寫著“旋轉式汽車總拼系統”;這套系統的真實版,就安裝在十幾公里外的廣汽生産車間裏,幾十部智慧機器人運轉自如。“光這一套系統,就整合了上百項專利,可同時裝配8個車型。”公司副總裁龍璞不經意的一句話,令人暗自驚嘆。

  如同人們從明珞所見,以寶潔、安利等跨國500強知名的廣州開發區,正在走一條創新驅動發展的轉型之路,從建設重大平臺、引進高端項目、集聚創新資源、完善政策體系等方面著手,推動發展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從外向型經濟為主向內外源經濟協調發展轉變,從産業園區向科技創新園區轉變。

  回望“十二五”,這條路走對了。在區域內不少外資跨國企業投資緊縮、效益銳減的同時,一大批內源性、創新性企業昂揚生長,以年均幾十個百分點的勢頭迅速壯大;更多初創期中小科技企業聚整合華南地區最大的孵化器集群,在潛心科研中憧憬破繭化蝶的未來。靠著佔廣州市1/4的高新技術企業和一半以上的國家級創新型企業,靠著500多家研發機構和90多個國家級、省級創新平臺,靠著聚集在此的16個廣東省創新科研團隊,廣州開發區2015年地區生産總值同比增長9.6%,明顯高於廣東省、廣州市平均水準;其中高新技術産品産值貢獻了51%的工業總産值,有效彌補近幾年加工貿易産值下降的缺口。

  展望“十三五”,在廣州市建設“國際科技創新樞紐”的目標下,廣州開發區被賦予建設樞紐“主引擎”的重任。新年伊始,廣州市委常委、廣州開發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黃埔區委書記陳志英在開發區2016年工作會議上擲地有聲:“繼續圍繞建設國際化生態型創新城區,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打造廣州國際科技創新樞紐主引擎和一江兩岸三帶核心節點,努力實現‘十三五’良好開局。”目前,廣州開發區已成功獲批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國家智慧財産權示範園區,在創新驅動發展的道路上,廣大幹部群眾的步伐更加穩重、堅定。

  內生孵化:育苗造林形成創新企業集群

  2月下旬,冒著細細密密的冬雨,記者第二次來到禾信分析儀器有限公司,與七八年前初次到訪不同的是,他們辦公的場所已經從開發區創新基地(孵化器)搬進了加速器大樓,場地從原先的600平方米增加到如今的6000平方米,還有就是,總經理周振的頭髮也從烏黑變成了花白相間。

  10多年的辛苦收穫頗豐,從2004年海歸博士周振回國創立公司至今,禾信已成為國內唯一一家專門從事質譜技術高端分析儀器研發和生産的企業,包括線上單顆粒氣溶膠質譜儀、PM2.5線上源解析質譜監測系統等四大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産權的拳頭産品,在環保監測、進出口檢疫檢驗等領域具有極大的應用空間。

  用質譜技術測定物質成分,這在國際上是非常前沿的技術,時至今日,世界質譜研究領域已産生了6位諾貝爾獎獲得者,但從技術到方法,再到可操作的工具,無疑需要攻克更多的難題。“我們花了8年時間把這個儀器研發出來,由於在國內是獨一份,之後就是高速的增長。”周振説,近年來,禾信的營業額基本每年都要翻一番,去年全年銷售30台高端質譜儀,銷售收入達到了1億元出頭。

  通過建設孵化器,促進內生孵化,打造創新集群,是禾信這類科技型企業落地成長的關鍵所在。作為開發區科技企業的服務機構,廣州火炬中心主任湯恩介紹,從上世紀90年代建設第一個科技企業孵化器以來,開發區堅持“大孵化器”戰略,不僅以財政直接投資建設107萬平方米孵化器,還鼓勵有一定規模、高成長性的企業自建專業孵化器。“對這些民營孵化器、專業孵化器、科技園,與國有孵化器實行統一規劃、統一建設,對於所有孵化器內的企業,統一提供投融資服務、科技研發服務、人才引進與培育服務和創業輔導服務。比如,為降低企業創新創業成本,我們整合各方科技研發資源,建設‘儀器設備資源庫’‘科技資源共用服務站’和‘創新驛站’等平臺,實現創新資源的共用。‘儀器設備資源庫’有儀器4400余項,供區內企業進行1萬多項各類檢測和實驗。”

  目前,全區已建成45家科技企業孵化器,總孵化面積達360萬平方米,成為孕育科技創新型企業的重要載體,全區孵化器累計引進企業近3000家,在園企業總數2148家,畢業企業830多家。在其孕育和帶動下,目前全區聚集科技企業2200多家。2月16日,廣東全省創新驅動發展大會上,“廣州開發區科技企業孵化器集群創新實踐”項目摘得2015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獎唯一的特等獎。

  協同創新:敞開平臺促進技術整合

  隨著科學研究範式的變化和大科研、大分工、大協同的發展,創新愈來愈不是一家一戶閉門造車的事,廣州開發區內的企業莫不如是。對此,作為一家以技術創新立身的企業,中山大學達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達安基因”)深有體會。

  以技術成果轉化為“拳頭”産品PCR試劑的達安基因,2011年前後發展遇到瓶頸。“經過10多年的發展,許多企業都在做,我們的技術優勢就不那麼明顯了。”董事長何蘊韶説。

  引入外部合作夥伴,達安基因創新性地構建了“創新鏈—企業鏈—資金鏈”三鏈融合機制,運用達安基因在醫療健康領域的龍頭地位及資源,為企業提供生産研發、銷售渠道等服務;利用天使投資、“網際網路+平臺供應鏈金融”等為企業提供資金支援。

  “敞開平臺最大好處是技術的整合。”何蘊韶説,廣州開發區有一家食品安全檢測的公司,過去是一家食品貿易公司。“我們把食品安全檢測技術給了這個公司,該公司已在新三板掛牌上市,是新三板食品安全第一股。”經過多年實踐,達安基因積極向生物醫藥産業鏈的上下游挖掘新的項目,孵育106家企業。目前3家在新三板掛牌。

  隨著轉型的深入,廣州開發區越來越認識到協同創新的重要性,近年來先後與國內外75所高校和研究院所建立了科技項目合作雙向互動機制,與32家國家和省級重點實驗室建立研發資源共用機制;引進了北京大學華南産業創新研究院、廣州北航新興産業技術研究院、浙江大學華南工業技術研究院、清華大學珠三角研究院等一批校地協同創新項目。

  如今,廣州開發區開放創新的觸角已經延伸到海外,推動區域創新向國際化、全球化方向發展,IBM、三星等80余家世界500強企業在區內設立了研發中心,引進諾貝爾獎獲得者梅洛教授等國際創新團隊,吸引了3000多名海外留學人員回國創業。

  開發區與新加坡合作建設中新廣州知識城,建設知識經濟發展高地,成為全國首家中歐區域政策合作試點區。2015年11月7日,由南洋理工大學、華南理工大學、中新廣州知識城管委會、中新廣州知識城投資開發有限公司聯合建立的“中新國際聯合研究院”,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新加坡總理李顯龍的見證下簽署合作協議。

  生態營造:政策服務加速人才、項目“一站式”落戶

  2006年,在美國耶魯大學完成博士後研究的生物學者許嘉森決定回國創業,他考察了國內許多地方,最後來到廣州開發區“兩城一島一區”之中的廣州科學城。綠色生態的自然環境,高效開明的政務環境,讓許嘉森一下子愛上了這裡,但最終決定留下,廣州火炬中心的扶持和服務起了關鍵作用。

  許嘉森説:“説實話,我們在國外一直搞研究,回國後完全是‘兩眼一抹黑’,國內的辦事流程根本不懂。當時創辦益善生物,商事登記全部是委託給火炬中心去辦理的,我一個部門也沒跑,而且這些服務都是免費的。”

  廣州火炬中心對於新生的創業公司的照顧是全方位的。不僅代辦商事登記,還無償提供辦公場地。不少在海外留學多年的人回國之後難以融入當地生活,火炬中心還經常組織活動幫助留學生創業人員融入廣州。除此之外,當時廣州火炬中心還給創業者安排創業導師。許嘉森是廣州火炬中心創業導師輔導的第一人。

  如今益善生物已經成為國內個體化醫療産業的領軍者,下屬醫學檢驗機構已經覆蓋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等區域。2014年,益善生物在新三板掛牌;2015年,益善生物位於廣州生物島的企業研發總部和生産運營中心動工。“從孵化器到自建園區,益善生物只用了9年時間,這對於‘自力更生’的生物醫藥企業來説,9年可能一款産品還沒出實驗室。”

  “最近幾年,我們開始從注重營造産業發展環境轉向更加注重營造創新生態。”開發區管委會相關幹部介紹,按照科技企業成長規律,開發區構建了“1+8”創新政策體系,針對企業不同成長階段採取不同扶持和鼓勵措施。目前,全區設立了5億元科技發展資金,帶動了科技研發投入近百億元。“1+7”的人才政策對科技領軍人才最高給予1000萬元的扶持。目前,培育引進中央“千人計劃”人才50名,區級領軍人才62名,32名兩院院士、20名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在區內創新創業。

  開發區設立了12億元的引導基金、3億元的擔保基金和5000萬元的種子基金,聚集風險資本300億元,為企業提供科技金融支援。其所設立的智慧財産權資助專項資金,鼓勵了企事業單位和個人積極創造、運用與保護智慧財産權,2015年全區專利申請7898件,授權5363件,分別增長15.6%和22.8%。

[責任編輯:袁楚]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