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經濟觀察

中國仍是世界經濟增長重要貢獻者

2016年02月22日 10:20:00  來源:國際商報
字號:    

  美國經濟雖然已經走出危機,但遲遲未能實現2.5%以上的穩定增長;歐洲經濟至今未能擺脫主權債務危機的陰影;日本安倍政府經濟政策已是強弩之末,這三大發達經濟體的經濟長期表現不佳才是拖累世界經濟增長的真正原因。

  步入2016年,各種唱衰中國經濟的論調又沉渣泛起。甚至有觀點認為,中國經濟不僅會“硬著陸”,而且拖累了世界,導致全球經濟難以強勁增長。

  與前幾年相比,目前中國經濟開始進入中高速增長的新常態,經濟增速確實有所下降,對於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也相應地有所降低。但同時必須看到三個方面:

  第一,中國仍是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貢獻者。即使在被廣受擔憂的2015年,中國經濟仍取得了6.9%的成績,為灰暗的世界經濟增添了來之不易的亮色。據此,中國以佔全球約14%的GDP總量創造了佔全球約30%的經濟增量,繼續釋放推動世界經濟增長的最強勁動力,對世界經濟有超過自身經濟實力的超額貢獻。

  第二,從全球經濟發展史來看,目前中國經濟增速放緩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中國經濟已經保持數十年的高速增長,並且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如今經濟增速從高速轉為中高速十分自然,任何經濟體都不例外。事實上,中國已經做得夠好,改革開放以來超級繁榮的經濟擴張週期之長已超過歷史上任何主要國家,在未來仍將持續,為世界經濟帶來顯著增量福利。

  第三,在經濟進入中高速增長的新常態後,中國政府一直希望通過經濟結構的內部調整消化增速相對下降的負面影響,主要是通過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來應對經濟下行,沒有制定以鄰為壑或轉嫁危機的消極政策,這使得中國經濟政策的負面外溢性控制在最低限度。

  在中國仍是世界經濟重要貢獻者的情況下,世界經濟為何還在低速增長中徘徊?在諸多原因中,恐怕全球範圍內的經濟結構調整是最為突出的。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充分説明原有的全球經濟分工格局難以持續,各經濟體都應發揮自身經濟優勢,在“再平衡”後的世界經濟中尋找新的定位。這需要各經濟體儘快轉變經濟結構,增加經濟增長的多元化。然而,很多經濟體即使認識到了改革的緊迫性,由於內外部各种經濟和政治因素的制約,未能在政策層面佈局到位,還是依賴危機前的經濟增長模式,因此一旦世界經濟出現下行,就容易遭受較大衝擊。

  此外,美、歐、日等發達經濟體增長乏力是必須提及的重大外部因素。美國經濟雖然已經走出危機,但遲遲未能實現2.5%以上的穩定增長;歐洲經濟至今未能擺脫主權債務危機的陰影;日本安倍政府經濟政策“三支箭”已是強弩之末,這三大發達經濟體的經濟表現長期不佳才真正拖累了世界經濟,不能把他們長期以來的經濟問題視為理所當然。試想假如美歐日經濟表現良好,世界經濟又怎會有目前的糟糕表現?還會有誰認為中國經濟的少許下滑拖累了世界經濟?

  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量的貢獻仍將大大高於其在全球經濟版圖中的比重。這將是一個客觀趨勢。與其他主要經濟體相比,中國既沒有陷入日本式的二十年經濟低速增長以及目前部分新興經濟體的經濟衰退,也不存在歐洲式的主權債務危機這樣引發市場動蕩的長期負面因素,更沒有爆發美國式的次貸危機根本性地把世界經濟拖向黑暗深淵,指責中國拖累了世界經濟既不公平,更不客觀,還會導致忽視世界經濟問題的主要癥結所在。各方應停止對中國的不實指責,繼續發揚同舟共濟的精神,增強宏觀經濟政策協調性,確保世界經濟強勁增長。

  (作者供職于復旦大學經濟外交研究中心)

[責任編輯:袁楚]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