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都在為即將到來的人工智慧革命感到振奮。這種情緒就仿佛二十多年前我在矽谷親歷網際網路大潮初起時所感受到的。
這也讓我時常回想起更早之前,自己在美國學習人工智慧課程時的場景。在國內我學的是資訊管理,到美國後我讀的是電腦科學。對於那些與硬體相關的課程,我不是很有興趣,但是一講人工智慧,我就特別興奮,覺得這就是電腦科學甚至人類的未來。這門課我學得很不錯,但是學完了之後自己做了一些研究才發現,人工智慧還沒有什麼應用機會,不能夠解決實際問題。大家對人工智慧滿懷希望,真正到市場上一檢驗,就會立刻碰壁。所以那個時候我比較失望,只好把這個興趣默默埋藏了起來。
但是這個夢想一直都在那裏。隨著電腦網路産業的發展,尤其是搜索引擎的進步,希望回來了。
在搜索引擎大發展的十多年時間裏,我和一些同路者逐步意識到,人工智慧逐漸開始發揮作用。搜索引擎一直在推升電腦科學的天花板。幾乎電腦科學的每一個層面,從硬體到軟體的演算法,再到數據,都在被持續推進,有一天一定會觸碰到人工智慧這個方向。在搜索上一嘗試,就發現人工智慧是有效的,與過去任何一個領域應用人工智慧的感覺都不一樣。
我們馬上就會想,為什麼它在這個場景下是有效的?我們的總結是,海量的數據,越來越強的計算能力,越來越低的計算成本,在搜索領域匯聚到一起,鋪就了人工智慧的回歸之路。
如果説網際網路改變了資訊基礎設施,那麼移動網際網路則改變了資源配置方式。如末梢神經般深入人類生活方方面面的網際網路,不僅産生出科學家夢寐以求的海量數據,而且催生了雲計算方法,把千萬台伺服器的計算能力匯總,使得計算能力獲得飛速提高。科學家早已發明的“機器學習”方法在網際網路領域大展身手,從根據用戶興趣自動推薦購物、閱讀資訊,到更準確的網路翻譯、語音識別,網際網路越來越智慧化。人工智慧從網際網路中汲取力量,終於王者歸來,並正在醞釀一場堪比歷次技術革命的大變革。
面對這樣的變革,許多科技界的領軍人物都開始探討它可能帶來的潛在風險。同時也不乏專業人士質疑它兌現奇跡的能力。於是在輿論領域,我們的耳畔縈繞著兩種聲音:只要人工智慧達到發展高峰,就會聽到“人類將被機器統治”的擔憂;而只要人工智慧陷入發展低谷,又會聽到“這只不過是換了種套路的創新泡沫而已”。
對於這樣一個快速發展的新技術,一定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但作為技術的追求者與信仰者,我深信不疑的是,我們既不能高估技術的短期作用力,更不能低估它的長期影響力。
從縱向發展來説,業界通常把人工智慧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弱人工智慧;第二階段,強人工智慧;第三階段,超人工智慧。實際上,目前所有的人工智慧技術,不管多先進,都屬於弱人工智慧,只能在某一個領域做得跟人差不多,而不能超越人類。人工智慧恐懼論者擔心,當有一天超人工智慧到來,人類會不會被機器所控制?
對此,我可能比大多數人都更保守一些。在我看來,人工智慧永遠不會到那一步,很可能連強人工智慧都到不了。未來,機器可以無限接近人的能力,但是永遠無法超越人的能力。
當然,僅僅是無限接近人的能力,就已經可以産生足夠大的顛覆性。因為電腦在有些方面實在比人強太多了。比如它的記憶能力,百度搜索可以記憶上千億的網頁,其中的每一個字它都記得住,沒有一個人能夠做得到。再比如它的運算能力,哪怕是寫詩——把你的名字輸入手機百度的“為你寫詩”,敲回車鍵,沒等你反應過來,詩就出來了。再厲害的七步神童,也很難達到這種速度。但是,在情感、創造性等很多領域,機器是無法超越人類的。
更重要的是,在技術與人的關係上,智慧革命與前幾次技術革命又有著本質的差異。從蒸汽革命、電氣革命到資訊技術革命,前三次技術革命,都是人自己去學習和創新這個世界,但是人工智慧革命,因為有了深度學習,是人和機器一起學習和創新這個世界。前三次技術革命時代,是人要去學習和適應機器,但在人工智慧時代,是機器主動來學習和適應人類。蒸汽時代以及電氣時代剛剛來臨的時候,很多人是懼怕新機器的,除了工作機會的劇烈改變,還因為人不得不去適應機器,適應流水線。而這一次人工智慧革命,卻是機器主動來學習和適應人類,“機器學習”的本質之一,就在於從人類大量行為數據中找出規律,根據不同人的不同特點、興趣提供不同的服務。
未來,人和工具、人和機器之間的溝通,可能完全是基於自然語言的。你不需要去學習怎麼使用工具,比如怎麼打開電視會
議系統,怎麼去調節空氣凈化器,你只要説話,它就能聽懂。人
工智慧的使用方式會讓人生活得更好,而不是像過去的機器那樣讓人感到難受。人工智慧的應用會極大地提高工作效率,是推動人類進步的因素。
從六七年前開始,百度就已經認識到,人工智慧將是照亮又一個新時代的火種,並在當時幾乎無人看好的情況下,大規模投入這一領域。
而在國際上,谷歌從搜索領域,微軟從遍佈桌面的應用領域,亞馬遜從電商領域都積累了海量的數據和計算能力,它們與大學實驗室裏的科學家一起,幾乎同步認識到人工智慧的新浪潮正在涌動,並且紛紛大力投入,建樹頗豐。
無論中外,企業界在這場技術革命中的主導作用日益明顯。
2016年夏天,我在矽谷待了幾週。有一天,跟斯坦福大學的幾位學者聚餐。一位教授朋友跟我説:我們學術界現在已經不太想做深度學習了。因為我們根本做不過工業界。你們每年投入人工智慧研究有多少預算?我們不敢想像。他就讓同桌吃飯的人猜百度人工智慧研究有多少預算。最後我説,我也不知道給了多少預算,因為這個是根據需求,需要多少我們就給多少。
除了投入力度,工業界的數據豐富程度也是學術界無法比擬的。像谷歌、百度這樣的公司,正好處在網際網路的中心位置,每天都會産生海量的搜索數據、定位請求等各方面的數據。
越來越多的人工智慧科學家從知名院校的實驗室跳槽去了谷歌,去了百度……就是因為高校無法提供研發人工智慧所需要的海量數據,也無法承擔計算硬體集群的巨大成本。
我們建設百度大腦,希望為更多有志於人工智慧科學發展的
人才提供平臺和機會。一段時間以來,中國和美國在人才吸引上
走了相反的方向:美國越來越反移民,中國則是越來越開放。雖然我們在人才的吸引力上跟美國相比還是有差距的,但是我們的趨勢是好的。我們希望為全世界的人才提供機會。
讓我們高興的是,很多優秀乃至頂尖的人工智慧科學家來到百度,這是一個很自然的過程。在這個領域,沒有一個牛人可以全靠自己從零開始做,他(她)需要團隊,需要基礎設施,甚至需要一個重視開發人工智慧的企業文化。如果這樣的人才發現你一開始就不太懂,或者天天只知道在那裏講故事,實際上做不出東西來,那就無法對他(她)産生吸引力。作為一家搜索引擎公司,百度從誕生的那一天起,就已帶有人工智慧的天然基因:我們以數據為基礎,通過深度學習提取特徵、模式,為客戶創造價值的開發流程和開發文化,與人工智慧系統的開發高度吻合。我本人也更喜歡與那些技術人員聊天,聊的時候會感覺很興奮,因為彼此會發現有很多共同的語言,優秀的人才自然而然就會互相吸引到一起。
當然,智慧革命的興起,還需要政府的力量。 2015年 3月,在博鰲亞洲論壇期間,我和比爾·蓋茨、埃隆·馬斯克等美國創新企業家在正式場合與非正式場合數次對談人工智慧話題。我們達成了很多共識,其中一項就是,都認為政府的鼎力支援對創新産業非常重要。
客觀地説,中國整體的人工智慧技術水準以及人才的厚重程度,現在還是落後於美國的。但是在局部我們可以領先,中國的土壤有自己的優勢。比如數據方面,中國有 14億人口, 7億多網民,從任何一個單一市場的角度來講都是全球最大,能夠獲得
數據的能力也是全球最強。中國還有一個很強的政府,有能力
把很多數據統一起來。而就在那年博鰲亞洲論壇之前的全國“兩會”上,我提交了“中國大腦計劃”提案,希望從國家層面來搭建人工智慧基礎資源和公共服務平臺,推動人工智慧發展,搶佔新一輪科技革命制高點,助力中國經濟轉型升級。
我們注意到,歐美等發達國家已經紛紛從國家戰略層面加緊佈局人工智慧。 2016年,除了美國政府先後發佈《國家人工智慧研究與發展戰略計劃》等三份報告,人工智慧另一重鎮英國也于 12月發佈關於人工智慧的戰略報告,主張以發展人工智慧來提升企業競爭力、政府治理能力和綜合國力。由此可見,世界大國政府層面的人工智慧競爭意識已日趨濃厚。在這方面,中國政府也不遑多讓。
2015年 3月,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及“網際網路 +”的概念。四個月後,國務院發佈了《國務院關於積極推進“網際網路 +”行動的指導意見》,其中就已提到“人工智慧”。2016年 5月,國務院再次頒發《“網際網路 +”人工智慧三年行動實施方案》,正式提出人工智慧産業綱領。
2017年 3月,百度獲得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批准,聯合數家科研機構傾力籌建“深度學習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作為國內唯一一個深度學習領域的國家工程實驗室,將著重發力於深度學習技術、電腦視覺感知技術、電腦聽覺技術、生物特徵識別技術、新型人機交互技術、標準化服務、深度學習智慧財産權七大方向;站在國家的高度,致力於解決我國人工智慧基礎支撐能力不足等問題,全面提升智慧産業的國際競爭力。
這可以看作政府層面對“中國大腦計劃”的一個初步迴響。
做這樣一個大平臺,宗旨在於提升中國在人工智慧方面的綜合實
力,在國際上能夠真的代表中國——要像女排那樣代表中國。
在 2017年的全國“兩會”上,我再次提交了利用人工智慧和大數據技術,切實解決兒童走失的問題,解決城市道路擁堵問題,加強人工智慧的行業應用,為中國經濟增添新的增長點三個提案。
兩天后,“人工智慧”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這充分説明,在人工智慧這個領域,政府與企業界的共識正在達成,其意義堪比“網際網路”首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也無疑將加速智慧革命的進程。
當然,智慧革命,它的過程會轟轟烈烈,但它的成果將會是一條寬廣平緩的河流。人工智慧領域的權威人士都認為,在不久的未來,智慧流會像今天的電流一樣平靜地環繞、支援著我們,在一切環節提供養料,徹底改變人類經濟、政治、社會、生活的形態。陸奇稱智慧時代的核心本質是“ knowledge in every system, intelligence in every interaction”(知識無處不在,任何交互都是智慧的)。未來世界的人們將像穿衣吃飯一樣享用著人工智慧而無所察覺。
在我的家裏,我其實不太給自己的小女兒講未來的東西,大多數時候給她講的都是已經實現的東西。有些東西她不知道,我告訴她,其實百度語音可以這麼用,她就明白了。有些東西不用教,她自己就會,自然而然地就會對著智慧硬體説話,享受樂趣,充分體現出小孩的天性與新技術的契合。我覺得這就是人工智慧的美妙之處,它從一開始就是通過學習人、了解人、適應人,然後服務人,是完全以人為本的。為了這一切的發生,今天我們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責任編輯:郭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