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IT

小程式上線滿兩月成雞肋 64.7%的用戶回歸APP

2017年03月09日 10:20:42  來源:浙江線上
字號:    

  小程式上線滿兩月成雞肋 64.7%的用戶回歸APP

  浙江線上3月9日訊(浙江線上記者 詹麗華)今年1月9日,微信小程式正式上線,到今天,正好滿2個月。

  小程式上線之初,背靠騰訊、“微信之父”張小龍主導,天生光環加持讓外界對其期望甚高,“顛覆APP”、“改變世界”的呼聲不絕於耳。

  然而,小程式上線滿月之時,艾媒諮詢發佈過一份《2017年中國網民針對微信小程式使用與開發狀況調查報告》,報告顯示小程式發佈一個月後,應 用開發者關注度明顯提升至94.9%,而選擇繼續開發小程式的應用開發者僅佔到9.2%;64.7%的用戶在體驗小程式後,選擇回歸到原有的手機APP 中,繼續支援小程式的用戶佔比僅為11.5%。

  這份報告,似乎又掀起了截然相反的另一種聲音,“小程式已死”、“淪為擺設”的説法不絕於耳。

  小程式到底活得怎麼樣呢?恰逢其上線滿兩月,記者做了一次50人的小範圍調查(其中包括10名産品研發人員),結果頗為有趣。

  使用者説——

  小程式是個啥 “我特意百度了下”

  一開始沒想要做50人的調查,結果後來主動回答問題的人還挺多,就擴充為50人,這至少説明“小程式”依然有不少人在使用。50人中,年齡在20~50歲之間,除10人定向調查了網際網路産品研發人員外,未限職業。

  你用過小程式嗎?

  問題拋出去,受訪者A特別不好意思的回答我們:“沒怎麼用過。”

  能列舉三個你最常使用的小程式嗎?

  這位85後沉默了一會兒,然後發給我們一條百度百科上關於“小程式”的名詞解釋,説之前怕丟人沒講實話:“小程式是個啥,我特意百度了下,發現真的不知道。”如此這般的受訪者有3個,佔6%。

  大部分人知道小程式是什麼,只是從來沒用過。在本次小調查中有20個,約佔40%。

  不用的理由有很多,比如“手機記憶體128G,不在意”;“要自己搜索太麻煩,也不知道有哪些小程式”;還有人反問,“為什麼要用?”

  還有11個人,曾經下載過某些小程式,但使用頻次不高,而後刪除,約佔22%。

  有意思的是,我們整理了他們所列舉的曾下載的小程式,最常見的是:美團、大眾點評、騰訊視頻、滴滴出行、飛常準、貓眼……很明顯,這些小程式都已經有成熟的APP版本。他們刪除的理由非常一致:已經習慣了APP,用不慣小程式。

  50位受訪者中仍在使用小程式的有16人,約佔32%,只是其中的大多數使用頻次極低。低到什麼程度呢?大概平均每10~15天,會用到一次, 比如麥當勞優惠券。但也有使用頻率很高,每天會打開一次的,比如“實時空氣品質”。但從仍在使用的小程式來看,無論使用頻次高低,其實是符合其最初定位 的:無需下載,即用即走,滿足單一功能需求。

  騰訊説——

  “附近”功能已布好 上線時間仍是“即將”

  就在我們完成小調查之後,昨天傳出了最新消息,有網路媒體爆料,“萬眾期待的小程式‘附近’功能即將上線”。而且小程式的功能似乎變得複雜起來了。

  小程式的“附近”功能指:用戶進入微信小程式界面後,可以直接看到所在地周圍一定範圍內的所有“小程式”,包括實體店、服務店、商場等。已經有人極其樂觀地稱之為“新技術帶來的新零售革命”了,儘管這項功能尚未上線。

  “小程式後臺確實有一個‘附近門店’的介面,這是在小程式上線時(1月9日)就有的,我們當時也説了商戶以後可以通過這個提供服務,用戶可以通 過‘附近門店’找到相關服務。”記者向騰訊方面求證此消息時,對方表示,“目前這個欄目僅支援商戶提交門店資訊,暫不支援發佈。後臺的這一功能和1月9日 上線時並無變化。(爆料人)應該是以為後臺那個‘附近門店’是新上的,有些誤讀。”

  不過“即將上線”的説法是沒錯的。“這個(即將上線)我們一直都有提,但具體的能力和産品形態目前還沒有正式和大家見面。”説完他也不忘繼續給小程式打打廣告,希望多關注後續産品動態。

  “即將”的時間期限是多久呢?雖然騰訊方面沒有給出明確説法,但它從小程式上線一始就存在,也就是説至少已經有兩個月了。

  而從“附近”的功能設置看,它與幾天前“小程式與微信支付將會結合,開放更多新功能”的消息高度契合:小程式快速提供服務,支付完成商業的閉環,讓線上功能和線下場景相互連接。這勢必是項“大工程”,至今未傳出測試的動靜,所以這個“即將”或許還沒那麼快。

  開發者説——

  小程式還是太新了 不如“讓別人去試錯”

  好在,小程式的開發者們其實也不那麼著急。“我們打算繼續觀望。”一家已經有超3000萬活躍用戶的熱門APP相關負責人直言,在他看來張小龍 一開始就把小程式定位為“即用即走”型的輕應用,主要用於滿足部分用戶的單一功能需求,“它與用戶産生的是短暫關聯,跟我們所追求的讓用戶産生更大黏性、 挖掘更深層用戶需求的目標並不一致。我們有自己的業務節奏,不會盲目地跟著別人走。”

  另一家上線時間不長但近來風頭很健的網約車APP也透露目前沒有開發小程式的打算。“可能以後會做,但現在只專注做好APP,能把用戶留下來最重要。”

  説起來打車和訂餐在一開始曾被默認為最適合開發小程式的服務,因為比較常用,但似乎又沒必要裝一個獨立APP,但從實際使用情況來看,它們在小 程式用戶中被留存的幾率並不高。除了使用習慣之外,還有使用體驗的問題。以打車軟體為例,在APP端有多種車型可選,而在小程式中則僅默認一種車型,上線 之初就曾被用戶吐槽過,兩個月來也未見有所改變。

  “我們自己開發的小程式,第一次上線的時候測試過一次,兩個月了沒再打開過。”一位高級運維主管直言不諱,不用是因為使用體驗感不好,但他並無 意改變現狀,一來有原生APP做主攻,小程式目前最多算個“替補”,沒必要牽扯太多精力;二來,“這塊市場還很新,一上來就改變世界不可能,還不如給點時 間看它會生長成什麼樣。”

  似乎有相當多的開發者抱著“讓別人去試錯”的想法。而微信方面已經在悄悄地做出讓步,在張小龍最初的設想裏,小程式是不支援模糊搜索的,也就是 説,用戶必須準確地知道所要搜索的小程式名,否則哪怕少一個字也搜不到。但事實上,如果現在你再去試試,它已經開放了關聯搜索,只要你輸入部分名稱,就會 主動推送相關聯的小程式。

  微信對小程式做了妥協,只是沒有大肆張揚。

  捨棄或是期待,用還是不用,選擇權依然在用戶的指間。

  不用的理由有很多,比如“手機記憶體128G,不在意”;“要自己搜索太麻煩,也不知道有哪些小程式”;還有人反問,“為什麼要用?”

[責任編輯:郭曉康]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