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成都一名8歲男童偷拿父母手機,通過微信轉出6700元錢購買遊戲裝備的消息,再次引發輿論對網民低齡化現象的討論。網際網路這柄雙刃劍,在帶來極大便捷的同時,也暗藏著暴力色情資訊、網路安全等種種隱患,特別是近年來未成年人低齡觸網趨勢加劇,更令人擔憂。
上網低齡化現象普遍
如今,移動終端如雨後春筍,網際網路的觸角無處不在,手機、電腦等智慧設備對“千禧一代”而言,就像玩具一樣稀鬆平常。今年11歲的網民高小欽,每天放學做完作業後,就會端坐在電腦螢幕前,目不轉睛地盯著“喜羊羊”“灰太狼”,睡覺前還要抱著父母的平板電腦玩遊戲。
中國網際網路絡資訊中心最新發佈的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6月,中國網民總數達7.10億,19歲以下網民佔全體網民的23%,其中年齡低於10歲的網民超過2059萬名,約佔我國少年兒童總數的十分之一。與2015年底數據相比,10歲以下兒童群體佔比有所增長,網際網路的使用正向低齡兒童不斷滲透。
今年6月,騰訊發佈的《兒童安全上網指引報告》指出,目前90%的中國兒童在日常生活中接觸網際網路,其中城市兒童觸網率已接近95%,去年佔比56%的兒童初次上網年齡甚至低於5歲。
事實上,網路空間內不同年齡階段的“小網蟲”使用網路的目的並不相同。這份報告提到,8歲以下的低學齡和學齡前兒童,上網的主要目的為看視頻、聽故事等;而對於高年級小學生和初中生來説,玩遊戲、輔助完成作業則佔據了他們大部分的上網時間。
兒童沉溺網路暗藏風險
兒童低齡觸網的利弊究竟各佔幾何?對於這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話題,贊同者往往認為,上網有益於孩子智力開發、增長見識、開闊視野;而反對者則表示,網上資訊泥沙俱下,孩子缺乏甄別和自控能力,低齡觸網往往弊大於利。
“通常孩子一哭鬧,家長就給看手機上的圖片、動畫,他們就會立馬安靜下來了。久而久之,家長便習慣了用這種方式來轉移孩子的注意力。”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專家孫雲曉表示,長此以往,孩子會越來越頻繁地使用網際網路,對網路的依賴性也會逐漸增強,因此很難再通過簡單“斷網”來控制孩子的上網時間。
對於兒童沉溺網路後暗藏的風險,中國綠色網路建設傳播聯盟常務副秘書長明宗峰深表擔憂。他認為,兒童往往對安全風險的認知不足,且過度上網,網路欺淩、騷擾等也容易對其心理造成傷害,甚至長期關注不良資訊會誘發違法犯罪風險。
“以網路遊戲為例,網遊生産商往往利用青少年玩家的心理特點、興趣喜好等,有針對性地設置一些付費陷阱誘導其充值。恰恰很多未成年人自控能力有限,加上經濟不獨立,很容易引發偷盜、詐騙等違法行為。”明宗峰説。
兒童安全上網須各方齊抓共管
“現在孩子們對手機、電腦的使用技巧甚至超過了家長,成了名副其實的‘網際網路原住民’。”高小欽的媽媽譚麗接受記者採訪時感嘆。家長們的擔憂其實不無道理,但如果因為網路可能存在的“弊”,而想方設法阻止孩子接觸網路,無疑是因噎廢食。畢竟,“你用與不用,網際網路就在那裏”。
“上網有益與否,關鍵在於引導。”孫雲曉認為,面對兒童低齡觸網現象,家長們不應該一味地“堵”,應該想辦法“疏”。“兒童在這個年齡階段更需要面對面的互動,比如親子遊戲、戶外活動等。雖然看起來‘費工夫’,但這些真正有益於孩子成長。”
另外,與當前兒童上網人數劇增形成對比的,還有學校網路安全教育的缺位。“多數學校對學生網路素養教育重視不夠,少有學校主動開設網路交際、媒介素養等課程,反觀國外很早就開始重視這方面的教育。”孫雲曉説。
然而,要真正實現網路空間風清氣正,護航兒童科學、安全地上網,僅靠家庭、學校的引導管控還遠遠不夠,須多方齊抓共管。明宗峰認為,網際網路管理部門應進一步規範網路運營,加快推進立法進程,完善監管;內容生産商也要做到嚴格自律,網路遊戲等文化産業應切實承擔社會責任,通過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來引導社會文明發展。“此外,未來‘網路分級’將是興利除弊之舉。這是內容生産商的一個限制,也會給家長形成一個提示,應該成為一個努力方向。”
[責任編輯:葛新燕]